依附不穩定(依附障礙)被認為是抑鬱症、人格障礙、成癮症、創傷等各種問題的根源。然而,現階段要具體獲取如何應對的相關資訊仍相當困難。
本文由醫師監修,並由公認心理師依據專業知識,針對治療與克服依附障礙所需的關鍵要點進行彙整。歡迎參考閱讀。
<製作日期2025.9.26/最後更新日期2025.9.26>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名稱。
![]() |
本文作者三木 一太朗(みき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 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逾二十年。專精於各類困擾、導致生存困難的創傷及依附障礙。《發展性創傷:生存困難的真相》等著作(累計約四萬冊)、電視節目演出、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網路媒體及雜誌專欄等,成果豐碩。 |
---|
本文醫療監修飯島 慶郎 醫師(心療內科等) 除心療內科外,亦兼具臨床心理師、漢方醫師、全科醫師資格,精通各領域。尤其專精於不定愁訴、自律神經失調症之治療。詳細履歷請見此處 |
<文章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及個案實務(特別從依附關係與創傷治療視角)進行撰寫、解說與重點提示。
・盡管所見所聞,仍參照專業書籍與客觀數據。
・竭力更新至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重點1.理解「依附關係」可被修復
・重點2.營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重點3.避免過度執著於養育者(母親)的關係
・重點4.擺脫對過往的執著~更新「內在工作模型」
・重點5.化解創傷
→相關文章請點此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依附(Attachment)風格/依附障礙的種類與特徵~其診斷與檢測」
依附關係(Attachment)形成於幼年時期,特別是三歲之前。許多人對於成年後能否解決或治癒依附問題感到不安。答案是肯定的。人類的可塑性與復原力遠比想像中更具彈性,透過適切的介入,多數案例皆能見證改善。自古有言:「養父母勝生父母」。過度強調血緣父母關係,實為現代社會特徵。縱觀歷史,人類始終在社會關係中獲取「父母」所賦予的功能。這種人類生存模式,恰為成年人解決依附障礙提供了啟示:不僅限於特定人際關係,更應廣泛建立多元淺層連結;與非依附型環境保持距離,重視安全感建立,尤其透過有氧運動重拾身體層面的安全感,對修復依附關係大有助益。</ p>
在臨床現場,依附障礙與創傷(發展性創傷)實為同一現象的不同概念化表述。因此創傷治療對其解決亦極具成效。
重點1.理解「依附關係」可被修復
・「依附」的誤解~並非「無法挽回」而是可復原的狀態
依附理論的問題在於,常被誤解為其影響力會如「第二基因」般持續作用。須知依附理論終究僅是假說。雖顯矛盾,但避免過度執著於依附視角亦至關重要。
所謂依附,僅指無法自主確保生存的嬰幼兒向特定養育者尋求安全感,實為人類系統中極其有限卻至關重要的環節。即便不幸未能建立充分依附,後續環境仍能充分彌補此缺失。
重點2.營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遠離高壓環境
若當前環境壓力過高,依附關係必然陷入不穩定狀態。依附本質是存在層面的信任與羈絆,因此在「唯有達成目標或滿足期待時才會被愛」的環境中,反而不利於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不穩定型依附者往往不自覺置身於不利環境,但關鍵在於遠離高壓力環境或無法獲得認同的處境。應選擇更優質的環境,逐步與不同人群建立信任關係。
・與伴侶及家人保持適度距離相互扶持~從周遭鬆散的人際關係中培育羈絆
與現階段生命中的伴侶及家人相處時,應意識到彼此是對方的安全基地,相互扶持至關重要。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情感連結不僅來自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更源自社會中的朋友、前輩、師長、上司、戀人及配偶等關係。此時請銘記:「你會沒事的」——即使在自己眼中對方存在缺點,仍要以「你會沒事的」這份信念接納對方。我們渴求的並非被指正錯誤,而是能毫無防備地被全然接納的安全環境。即使是家人,也需理解對方是獨立個體,各有其相處模式,適度保持距離方為上策。
・投入有氧運動(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透過有氧運動等活動,改善並恢復大腦與身體機能。研究證實其對多種精神障礙具有顯著療效。
運動的明確功效首先在於促進腦內神經新生,從而改善認知功能。實驗顯示,大鼠進行運動後神經新生量可提升三至四倍。其次,運動能活化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循環,包括增強突觸可塑性與傳導效率。此外,透過運動恢復身體感知能力,有助於重建自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生理機能。
(例如在憂鬱症治療領域,統計數據顯示運動療法是所有治療方式中效果最顯著的選項,不僅無副作用,復發率亦極低。)
所謂有氧運動無需進行高強度訓練,每週進行2至3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步行即可。若日間難以外出,可改為夜間散步、 室內瑜伽、皮拉提斯等亦具成效。現今更可透過YouTube等平台,輕鬆自學瑜伽動作。
・確保充足睡眠與均衡飲食
保障睡眠時間、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至關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越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若睡眠與飲食未能滿足基本需求,即便接受頂尖醫師或諮商師的治療也難以見效。睡眠與飲食不足的狀態,正是使內在環境陷入不穩定的狀態,這與依附關係的穩定性相去甚遠。當存在依附障礙時,更可能出現自我放任的行為(自我疏忽)。為擺脫此類自我疏忽狀態,有意識地改善睡眠與飲食至關重要。飲食方面應避免極端方法,著重於三餐均衡攝取營養。關於睡眠,研究顯示早餐攝取充足蛋白質能提升傍晚後的睡眠物質分泌量。為充分獲取睡眠效益,亦需考量運用安眠藥物的可能性。
睡眠、飲食與有氧運動,絕非空談或道德勸誡。由於能帶來極高成效,這正是我們誠摯推薦所有人士務必實踐的自我照護方式之一。
要點3.避免過度執著於養育者(母親)的關係
所謂依附障礙,是指因幼年時期未能獲得安全穩定的環境所留下的影響,進而引發各種問題的狀態。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消除根源性的不安感。
雖然「與養育者的關係」作為探究成因的視角極具參考價值,但在解決過程中過度執著於這層關係,反而會使問題長期化。
即便養育者陷入自責,或當事人執著於促使養育者和解或道歉,雖可能出現圓滿結局,但更多情況反而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對方往往難以輕易改變。事實上,不少養育者本身就存在依附障礙或發展障礙的特質,導致其養育方式本就疏離淡漠。
試圖說服對方理解自身痛苦實屬不易。與其如此,不如朝解決方向前進。關鍵在於療癒原初的依附不安,如同穩定型依附者在叛逆期那般,拋棄對父母的執念與被灌輸的價值觀,實現自我獨立成長,並與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們建立鬆散連結。
重點4.擺脫對過往的執著~更新「內在工作模型」
・何謂內在工作模型?~心靈中的「安全基地」
如前所述,成年人將依附內化於心,即使缺乏依附對象,也能透過內在模擬獲得安心感。此機制稱為「內在工作模型」。依附相關的內在工作模型,由兩大要素構成:一是將自身視為值得被愛的對象之自我形象,二是對依附對象必將給予愛與幫助的信任感。內心中的安全基地即稱為「內在工作模型」。
・客觀審視過往並重新賦予意義
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久保田真理教授基於梅恩等人的研究指出:「成年期後的依附穩定性,絕非指過去或當下的親子關係始終充滿溫情,亦非意味著未曾經歷與依附相關的創傷事件。真正的穩定性在於:無論正向或負面經歷,皆能自由喚起作為過往事實的記憶, 能在無衝突的情緒狀態下坦率述說,並能客觀審視這些經歷作為自身有意義的歷史,同時能賦予人生中「依附」關係深刻價值。」(久保田真理 《依附研究》(川島書店))如此闡述。
・化解內心積怨
我們無法駕乘時光機重返過去。況且親子關係的改善需雙方協力,治療案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親子和解情境也並非總能實現。現實中確實存在難以實現理想和解的父母。相較之下,我們發現:在自身內心化解心結並賦予意義,才是重拾依附穩定的捷徑。
若能化解心結,重建自我形象與「自己值得被愛」的信任,即使不進行與父母和解或人生重啟等艱難過程,仍有望重拾依附關係的穩定性。
・著手消除不穩定依附關係衍生的各類症狀
針對依附障礙引發的各類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成癮症等),可至身心醫學科或諮商室尋求協助。
重點5.化解創傷
・創傷與依附
依附與創傷,本質上是針對同一類事件(不當養育、逆境經歷)分別確立的概念。創傷 (創傷經歷)對依附關係產生重大影響是無庸置疑的。
創傷指的是在養育環境中承受的壓力障礙,以及阻礙健全依附形成的非理性記憶(≒騷擾)。創傷會引發大腦與自律神經系統的過度活躍、過度適應、過度緊張、 解離、過度覺醒等問題。成人案例中,未解決的創傷經驗與執念可能阻礙「內在工作模式」更新,進而妨礙穩定型依附關係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創傷未必源自虐待等顯著重大事件(岡野憲一郎教授稱之為「關係性壓力」)。
→相關文章請點此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創傷阻礙了「內在工作模型」的更新
「內在工作模式」會隨著時間推移,依據當下環境與經驗持續更新。然而創傷的干擾將阻斷此適當更新機制。所謂不穩定型依附,其核心問題並非養育環境惡劣或創傷事件本身,而在於阻礙了靈活的「學習」(即「內在工作模式」的更新)。
・致力化解創傷
創傷即未被處理的過往記憶。若成年後仍受過去陰影纏繞,便無法進行心理更新。要消除心結,關鍵在於化解過往創傷。創傷療癒需在專業創傷照護師的引導下進行。
→相關文章請點此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依附(Attachment)風格/依附障礙的種類與特徵~其診斷與檢測」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
參考文獻
庄司順一、奧山眞紀子、久保田麻里《依附關係》(明石書房)
久保田麻里《依附關係研究》(川島書店)
數井美雪、遠藤利彥《依附關係~貫穿一生的羈絆》 (米涅爾瓦書房)
數井美雪、遠藤利彥《依附與臨床領域》(米涅爾瓦書房)
岡田尊司《依附崩解》(角川選書)
岡田尊司《依附障礙》(光文社)
岡田尊司《克服依附障礙》(光文社)
瀧川一廣、小林隆児、杉山登志郎、青木省三《成長的科學 依附與羈絆》
《育兒支援與心理臨床 vol.9 2014年9月 依附理論與心理臨床》
高橋惠子《人際關係的心理學 愛情網絡的終生發展》(東京大學出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