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相信在座諸位中,不少人正為人際關係不順而苦惱。為何我們與人相處時,總會做出奇怪的舉動?往往與腦中構思的理想行為背道而馳。明明覺得「其實不必這樣做」,卻還是會做出那些事。當事人多半也心知肚明。然而,終究還是會做出那些行為。

 

 不僅是問題行為,有時也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桎梏。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其實若從「依附(Attachment)」的視角切入,謎團便會逐漸明朗。依附關係的形成若不順利,背後往往也與創傷經歷息息相關。
為使更多人理解此議題,本次在醫師監修下,由公認心理師統整了關於依附(依附障礙)的相關知識。

 誠邀您閱覽內容。

 

 

<製作日期2025.9.26/最後更新日期2025.9.26>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名稱。

「」  

本文作者

三木 一太朗(みき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

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逾二十年。專精於各類困擾、導致生存困難的創傷及依附障礙。著作包括《發展性創傷:「生存困難」的真相》等書籍(累計約四萬冊), 電視節目演出、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網路媒體及雜誌專欄等活動。

作者簡介(詳情)

   

本文醫療監修

飯島慶郎 醫師(心療內科等)

除心療內科外,亦兼具臨床心理師、漢方醫師、全科醫師資格,精通各領域。尤其專精於不定愁訴、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詳細履歷請見此處

<文章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及個案實務(特別從依附與創傷治療視角)進行撰寫、解說與要點提示。

 ・盡管所見所聞,仍參照專業書籍與客觀數據。

 ・致力於盡可能更新最新研究成果。

 ・為避免偏見與誤解,最新診斷標準(DSM)已將病名調整為「~症」以取代原有「disorder」的「障礙」表述。然因社會大眾仍普遍使用舊稱進行查詢,本文為求便利保留傳統表述方式。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何謂依附(Attachment)?
依附的運作機制

與依附相關的三大行為系統

何謂依附障礙?~引發各種困擾的根源
你的依附風格是哪種?~四大依附風格分類

克服依附障礙的關鍵要素

 

→相關文章請點此參閱。

  「依附(Attachment)風格/依附障礙的種類與特徵~其診斷與檢測

  「成人(青春期後)依附障礙的治療方法~必備的五個關鍵點

  「兒童依附障礙的特徵與治療方法~培養依附關係的四大要點

 

專家(公認心理師)解說

 依附(Attachment)是當代臨床心理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之一(亦廣泛應用於教育、經營等領域)。此理論不僅擁有厚實的研究實證基礎,在臨床實踐中更具備高度應用彈性,能有效輔助從診斷到解決的整個過程。對當事者而言,當面臨生存困境或煩惱時,依附理論能提供多元視角的啟發:為何會產生這些困擾?如何逐步邁向解決之道?提供多元化的啟示。困擾與生存困境的背景中,幾乎必然潛藏著依附問題。例如近年備受關注的發展障礙現象,其本身並非直接引發問題,唯有與依附不安相互作用時,才會形成真正的「問題」。若依附關係穩定,發展上的起伏反而會轉化為當事人的特質與魅力。如何重建依附關係(安全感)?此乃當代臨床心理學與諮商的關鍵核心。

 

 

 

何謂依附(Attachment)?

 依附(Attachment)意指與特定他人之間形成的情感紐帶
依附關係本身可形成於不同對象(物品、事物、動物等),但依附障礙中的「依附」特指兒童為確保生存與安全,單方面對特定養育者形成的羈絆。

 

 此乃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質:當面臨現實或潛在危機與不安時,會尋求與特定對象親近以緩解焦慮,從而獲得「安全感」。
此特質不僅存在於人類心理,其他動物亦可見其蹤跡,實為生物在演化過程中獲得的本能。

 

 

依附的運作機制

・人類誕生前便存在的生物學機制

 依附不僅是心理機制,更是生物學現象,在鼠類等非人類動物身上亦可見此機制。
此機制之所以存在,應是因形成依附關係對生物生存具有優勢。

 

 

・人類於出生後半年至一歲半期間形成依附的巔峰期,此階段將影響後續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人類的依附形成高峰期落在出生後半年至一歲半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部分案例可能延續至兩三歲)。

確立依附理論的鮑爾比指出:

「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僅會感受到『自己不受父母歡迎』,更會深信自己本質上不值得被愛——即『自己不受任何人歡迎』;反之,受父母疼愛的孩子不僅確信父母的愛,更會懷抱『自己會被所有人愛』的信念成長」</ p>

「成人人格可視為其未成熟時期與重要人物互動的產物,尤其源自與依附對象的互動」
正如上述論述,依附理論被視為奠定後續人格發展及社會互動基礎的關鍵。

 

 

・依附關係以特定對象(人物)為核心形成

 依附關係是以特定人物為核心形成的。選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的現象 稱為「單一依附」。此概念並非指僅對單一人物產生依附,研究顯示依附關係亦會延伸至母親以外的家庭成員或保育員等對象。其中選擇特定對象的行為,正顯示依附對象存在優先順序的階層結構。

 依附對象會隨時間演變,例如伴侶、配偶等。之所以強調最初與特定照顧者形成的依附至關重要,在於當依附關係經歷變化與更新時,最初形成的依附模式將成為行為範本。

 

 

・內心形成的依附~「內在工作模型」

 嬰幼兒時期,依附對象的存在本身即為依附穩定的必要條件;然而三、四歲後,孩子開始將依附對象的存在內化。換言之,即使養育者不在現場,他們也能在心中想像對方存在與重逢後的景象。這種對依附對象關係的內在確信與預測能力,稱為「內在工作模型」。此模型如同心靈中的安全基地,不僅建構與養育者的互動模式,更將自我形象內化為內在模型。

 關鍵在於能否內化「自己被依附對象接納」的感受,以及「自己具備被愛的價值」的認知,這將決定依附關係能否穩定發展。

 隨著成長,內在工作模型會「多元化」以適應各種情境。然而若過去創傷經驗或對不當養育的怨懟過深,將阻礙模型的靈活發展,導致難以適應社會。

 

 

需警惕缺乏一致性與個別化的集體保育模式

 關鍵在於特定依附對象所提供的「互動一致性、持續性與個別化」。因此,如以色列集體農場基布茲所試行的保育模式,因缺乏上述特質,已被證實會導致依附關係不穩定。

 

 

 

與依附相關的三大行為系統

「依附行為系統」、「恐懼/警戒系統」、「探索行為模式」

 根據鮑爾比的理論,人類行為可透過多種行為系統來理解,其中特別針對依附關係提出「依附行為系統」、「恐懼/警戒系統」、「探索行為模式」三大模型作為研究框架。

 

「依附行為系統」:在養育者保護下維持生存。約於出生後一年半前,針對特定對象形成依附關係。
「恐懼/警戒系統」:執行消除或迴避恐懼對象的行為。
「探索行為模式」:主動學習環境知識,提升應對能力,培養獨立技能。

 

 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調控兒童的行為表現。

 舉例而言,幼兒將父母視為心理安全來源( 「依附行為系統」),在與初次見面的成人或孩童互動時(「探索行為模式」),若遭遇陌生反應或難以應對的對象,便會因恐懼而哭泣(「恐懼/警戒系統」),進而回到母親身邊尋求安心感(「依附行為系統」)。

 

 所謂「依附行為系統」正是「安全基地」,「恐懼/警戒系統」如同「感測器與警報器」,而「探索行為模式」則是「邁向自主的行動與學習」。當三者達到適度平衡時,便能逐步形成「穩定的依附關係」。

 

 

・不穩定養育環境導致的功能失調

然而,若處於不當且不穩定的養育環境中,三者便會失衡,進而陷入功能失調狀態。

 鮑爾比指出,當養育者持續展現拒絕態度或漠視行為時,所有與依附相關的行為模式(「依附-探索-恐懼/警戒」行為系統)將陷入停滯狀態。此狀態下,個體會以防禦性機制排除所有依附相關訊息,即使與養育者重逢也可能表現出漠視或冷淡反應。此機制被認為是為避免再次尋求母親卻遭拒絕,從而防止陷入混亂狀態。

 

 依附既是人際關係的範本,亦是危難時刻或身心俱疲時獲取心理慰藉的途徑。孩童欲「學習」行為模式,需具備適當的模範與探索行動時的支持系統;若缺乏這些要素,「學習」便難以健全發展。

 這恰似登山新手未築營地便貿然攀登險峻冬山。不僅可能遭遇山難,即便僥倖生還也恐負重傷。對其而言,本該是能懷抱充實感投入、獲得接納的安心場所——社會這座山,反而化為令人畏懼的魔山。當事人將持續顯露惶惶不安、舉止失常的狀態。

缺乏安全基地者,更易受他人欺騙與操控。陷入不安與混亂之際,更可能做出荒謬的行為。

 

「」

 

 

何謂依附障礙?~引發各種困擾的根源

何謂依附障礙(不穩定型依附)?

 在形成依附的關鍵時期,若未能確立依附對象、僅獲得不穩定的關愛,或遭受虐待等情況,將導致無法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當個體僅能獲得不穩定的依附時,其與社會的互動模式也必然變得異常。此即所謂「不穩定型依附」,若嚴重到造成功能障礙時則稱為「依附障礙」。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穩定型依附傾向。

 

・不穩定型依附的跨代傳遞

 研究證實依附風格具有跨代傳遞性。例如親子兩代間有六至七成模式一致,祖母-母親-子女三代間亦具高度預測性。但需注意:此傳遞並非必然,除養育環境外,社會經濟因素、養育者成長經歷及時代背景皆會產生影響。

 

 

依附障礙的診斷分類

 《DSM-Ⅳ-TR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醫學書院) 中,將因虐待或疏忽導致與依附對象關係受損的狀態稱為「反應性依附障礙」。其中,對任何人都無法建立依附的類型稱為「抑制型依附障礙」,而對任何對象皆過度依附的類型則稱為「去抑制型依附障礙」。※通常,「反應性依附障礙」僅適用於因虐待或疏忽等因素所致之相當嚴重案例。因此相較於一般所稱的「依附障礙」,此為較狹義的定義。

 最新版本的《DSM-5-TR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醫學書院)僅採用「反應性依附症(≒反應性依附障礙)」之診斷名稱。

 

 即使未達診斷標準,若透過問診等方式懷疑幼年時期存在養育問題,相對輕微的狀況稱為「不穩定型依附」,而特別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狀態則稱為「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

 

 

・彌補不穩定型依附的適應策略

 當處於不穩定依附狀態時,孩童約自三、四歲起便會試圖控制父母與環境。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稱為「懲罰型」,透過懲罰或拒絕父母來試圖掌控局面。

 第二種稱為「懷柔型」,透過擔任父母的傾訴對象或提供支持,試圖操控父母的情緒與行為。

 這兩種皆非自然的互動模式。懲罰型並非基於共情,而是透過支配性互動形成的適應策略。

懷柔型則會催生過度迎合他人、強迫性照料或過度依賴的人格特質。無論是否學會以虛言或表演博取關注,終究皆非坦率的互動模式,實為扭曲相處模式的根源。

 

 

・不穩定依附(依附障礙)引發的問題與症狀

 當依附關係變得不穩定時會產生什麼影響?在社會生活中將引發諸多功能障礙。主要問題如下所示:

 

・步入社會後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趨於不穩定。

・因自我認同與適應能力出現問題,易產生生存困境。

・抗壓性與應對能力下降。

・會出現與發展障礙或ADHD高度相似的症狀。

・智力下降(穩定型與不穩定型在IQ上平均差距達10以上)。

・認知功能(如聽覺反應、空間整合能力、問題解決力等)衰退。

・成年後易罹患憂鬱症或人格障礙等疾病。

・為緩解生存困境,易陷入成癮行為或自殘傾向。

・性活動難以順利進行,不易獲得滿足。

・亦可能成為扭曲人際關係的成因。

 等

 

・創傷與依附

 依附與創傷原為獨立確立的概念。儘管兩者相互影響的細節尚需研究,但創傷(外傷體驗)對依附關係產生重大影響是不爭的事實。

 創傷意指阻礙健全依附形成的非理性記憶,會引發過度活躍、過度適應、過度緊張、解離及過度警覺等問題。成人案例中,未解決的創傷經驗與執念可能阻礙「內在工作模式」更新,進而妨礙穩定型依附的形成。創傷未必源自虐待等顯著重大事件(岡野憲一郎教授稱之為「關係性壓力」)。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你的依附風格是哪種?~四大依附風格分類

  依附模式與依附風格主要分為四大類別。以下將分別介紹各類模式。需注意的是,人們通常同時具備多種特質,並非能明確劃分為單一類型。

  ※未滿18歲者稱為「依附模式」,18歲以上則稱為「依附風格」。

 

 欲了解自身依附風格者,可透過以下頁面進行簡易檢測。

(參考)「依附(Attachment)風格診斷測驗」

 

 

→相關文章請參閱此處。

  「依附(Attachment)風格/依附障礙的種類與特徵~其診斷與檢測

 

 

迴避型

・迴避型特徵

 顧名思義,迴避型兒童與養育者的互動稀少,探索時亦不將養育者視為安全基地。當養育者離開時不會顯露不安或抗拒,重逢時則表現出冷漠或迴避的行為。此類型成因多源於父母對子女採取拒絕、迴避或控制性的教養模式。成年後仍傾向迴避親密關係,偏好保持距離的人際互動。親密關係與情感交流對其而言並非舒適體驗。迴避型人格最重視「不受束縛」的狀態,視獨立自主為最高價值,竭力避免造成他人困擾,並高度重視自我責任。

 

→欲深入瞭解請參閱以下連結。

 「迴避型特徵」

 

 

不安型

・不安型特徵

 從「不安型」名稱即可知,其特徵在於強烈不安感。尤其「被遺棄的恐懼」極為強烈。無論何種情境皆伴隨高度不安,即使與養育者相處亦無法情緒穩定。因此即使養育者在場,也鮮少主動探索環境。與養育者互動時,常呈現「既渴求接觸卻又激烈抗拒」的矛盾特徵。

 習慣時刻關注周遭反應,透過察言觀色、過度恭敬應對、迎合他人等方式取悅他人,甚至常屈從於不合理要求。只要對方稍露拒絕跡象,便會陷入劇烈不安且難以平復。自我價值感低落,將他人視為傷害或批判自己的存在。童年時期易受霸凌。透過依賴身邊之人,藉其認可來維持自身存在感,從而勉強維繫自我認同。

 

→欲深入瞭解相關內容,請點擊此處查閱。

 「不安型特徵」

 

未解決型

・未解決型特徵

 未解決型往往是逃避型與焦慮型特質交織而成的極不穩定狀態。此類型常見於遭受虐待或父母極度不穩定的情境。正因父母的應對方式混亂,導致孩子的溝通模式也呈現紊亂現象。

這類人雖因不安渴望與人親近,卻在建立親密關係時感到壓力而受創。他們難以自我揭露,卻又強烈渴望獲得他人依靠。

 

→欲深入瞭解者請參閱此處說明。

 「未解決型特徵」

 

 

安全型

・安全型特徵

 在與養育者分離前,會將養育者視為「安全基地」進行探索行為;當養育者離開時,會表現出抗拒或不安。然而與養育者重逢後,透過接觸養育者即可消除分離壓力,使情緒恢復穩定。

 其情感連結穩固,理所當然地相信愛自己的人會永遠給予關愛。能輕鬆尋求協助或傾訴心事,傾向正向解讀他人反應,不易產生猜疑或誤解。同時較不受對方反應左右。

 

→欲深入瞭解請參閱此處說明。

 「安全型特徵」

 

 

 

克服依附障礙的關鍵要素

 依附關係雖深刻影響我們,但透過後續環境調整與積極介入,依附障礙是可被克服的。為此需掌握若干關鍵要點與必要措施。

 相關內容已彙整於下列文章,歡迎參閱。

 

  「兒童依附障礙的特徵與治療方法~培養依附關係的四大要點

  「成人(青春期後)依附障礙的治療方法~必備的五個關鍵點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名稱。

(參考・出處)

庄司順一、奧山眞紀子、久保田麻里《依附理論》(明石書房)
久保田麻里《依附關係研究》(川島書店)
數井美由紀、遠藤利彥《依附關係~貫穿一生的羈絆》(米涅爾瓦書房)
數井美雪、遠藤利彥《依附與臨床領域》(米涅爾瓦書房)
岡田尊司《依附崩解》(角川選書)
岡田尊司《依附障礙》(光文社)

岡田尊司《克服依附障礙》(光文社)
瀧川一廣、小林隆児、杉山登志郎、青木省三《成長的科學 依附與羈絆》
《育兒支援與心理臨床 vol.9 2014年9月 依附理論與心理臨床》

高橋惠子《人際關係的心理學 愛情網絡的終生發展》(東京大學出版會)

高橋惠子《羈絆的結構》(講談社現代新書)

愛甲修子《依附障礙能治癒嗎?》(花風社)

神田橋條治《治療用精神分析筆記》(創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