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師監修下,由公認心理師統整依附型態的種類與特徵、診斷方式及檢測方法。歡迎參閱。
<製作日期2025.9.26/最後更新日期2025.9.26>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名稱。
![]() |
本文作者三木 一太朗(みき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 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逾二十年。專精於各類困擾、導致生存困難的創傷及依附障礙。著作包括《發展性創傷:「生存困難」的真相》等書籍(累計約四萬冊),並活躍於電視節目演出、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網路媒體及雜誌專欄等領域。 |
---|
本文醫療監修飯島慶郎 醫師(心療內科等領域) 除心療內科外,亦具備臨床心理師、漢方醫師、全科醫師資格,精通各領域。尤其專精於不定愁訴及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詳細履歷請見此處 |
<文章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及個案實務(特別從依附與創傷治療視角)進行撰寫、解說與重點提示。
・在專業書籍與客觀數據範圍內盡力參考。
・致力於盡可能更新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你是哪種風格?~依附風格診斷方法
・迴避型
・不安型
・未解決型
・安全型
→相關文章請點此
?「何謂「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其特徵與症狀解析」
?「兒童依附障礙的特徵與治療方法~培養依附(Attachment)的四大要點」
依附(Attachment)是當代臨床心理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之一(亦廣泛應用於教育、經營等領域)。對當事人而言,此概念能提供多元視角,協助釐清自身生存困境與煩惱的成因, 如何逐步邁向解決之道?提供多元化的啟示。
依附研究中,主要區分為四大類型的「依附樣式」(依附模式)。了解這些分類要素與自身現況的契合程度,有助於深化自我認知。然而運用依附風格的洞見時,切勿如占卜般僅執著於分類的「診斷結果」。請參考要素比例與特徵細節等具體資訊。需知依附風格會隨日常實踐與年齡增長而改變。
你是哪種風格?~依附風格診斷方法
依附模式、依附風格主要分為四大類。以下將逐一介紹各類模式。需注意的是,個人特質往往難以明確區隔於單一類別,多數人同時具備多種特徵要素。
針對嬰幼兒,採用「陌生情境法(SSP法)」進行觀察評估。成人則採用「成人依附訪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進行風格確認。※未滿18歲者稱為「依附模式」,18歲以上則稱為「依附風格」。
欲了解依附風格者,可透過以下頁面進行簡易診斷。
此外,除測驗外,您亦可參閱下方彙整的各類依附型態特徵,透過自我對照來掌握自身傾向。此時請注意,應以比例方式理解——例如「約六成屬逃避型、三成屬安全型、一成屬焦慮型」,而非單一類別的絕對歸屬。 而是以比例方式理解,例如「約六成傾向迴避型、三成傾向安全型、一成傾向焦慮型」。
迴避型
・迴避型特徵
如其名所示,此類型在養育者關聯度上呈現匱乏,探索行為時亦不將養育者視為安全基地。當養育者離開時不會顯露不安或抗拒,即使重逢也表現出冷漠或迴避的行為。成因多源於父母對孩童採取拒絕、迴避或控制性的互動模式。成年後仍傾向迴避親密關係,偏好保持距離的人際互動。對親密關係及情感交流缺乏舒適感。
對回避型而言最重視的是「不受束縛」。視自立自足為至高準則,竭力避免給他人添麻煩,極度重視自我責任。給人冷靜疏離的印象,鮮少對任何事物展現熱忱。傾向厭煩繁瑣事務。情感反應遲鈍,可說是以麻木感作為自我保護機制。根本成因在於缺乏安全基地與自我信心不足,進而衍生出回避行為。
症狀嚴重時,可能引發記憶斷層的解離症狀或反社會人格障礙。亦易併發憂鬱症與焦慮症,相較於穩定型人格,其自殺風險約高出五倍。
<背景>
形成此類人格的養育環境背景(成因)多見於養育者缺乏情感關懷且過度控制的教養模式。若父親參與度低,此傾向更為顯著。此類個體童年時期常缺乏讚美肯定,在兒童福利機構等機構成長者尤易發展為迴避型人格。若曾遭受身體虐待,亦可能呈現迴避型特質。
成年後,迴避型個體往往難以喚起童年記憶,即使能回憶也常缺乏具體細節或出現矛盾回答。其特徵在於會壓抑記憶與情緒以否定過往負面經歷,且對依附關係本身缺乏價值認同。
對於父母或家人,他們往往過度理想化或給予肯定評價。然而多數情況下無法回憶具體事件,甚至會表示「家人並不重要」。深入探詢後,往往會發現他們實際上未曾獲得父母足夠的關注。
<人際關係特徵>
無法從與同伴相處的時間中獲得意義,不喜與人共處。不擅處理人際衝突,傾向迴避矛盾。不善自我揭露,表達能力薄弱,可能存在隱藏傾向。承受壓力時可能以攻擊性言行回應,表面看似冷靜,一旦爆發則具爆發性。
若為兒童,即使與父母分離亦無反應(通常會哭泣或表現寂寞)。即使父母歸來,亦不願展現依附行為。
傾向難以共情理解他人的痛苦。即使伴侶或親人遭遇悲傷事件,也鮮少展現同理心或理解。當伴侶尋求協助時,往往會引發其憤怒情緒。常未察覺自身行為已造成他人傷害,幼年時期甚至可能成為霸凌者。
即使感受到壓力,也傾向不採取依附行為。結果在成長後可能顯現反抗或攻擊性。若為成年人,則會過度迴避人際互動。
<職場特徵>
不易受情緒左右,擅長冷靜判斷。無論工作或興趣皆能展現高度專注力,亦具備自我主張能力。
不安型
・不安型特徵
顧名思義,「不安型」的特徵在於強烈的不安全感,尤其對「被遺棄的恐懼」反應極為敏感。無論處於何種情境皆持續感到不安,即使與照顧者相處時情緒仍無法穩定。因此即使照顧者在場,也鮮少主動探索環境。與照顧者互動時,常呈現「既渴求接觸又激烈抗拒」的矛盾特質。
持續關注周遭氛圍,常表現出察言觀色、過度恭敬應對、迎合他人,甚至屈從於不合理要求。一旦對方流露些微拒絕跡象,便會陷入劇烈不安且難以平復。自我價值感低落,將他人視為可能傷害或批判自己的存在。童年時期易成為霸凌對象。
透過依賴身邊的人,並藉由對方認可自身存在來勉強維繫自我認同。他們深信自己付出的體貼努力,等同於對方對自己的重視程度(當然事實並非如此,導致這些努力徒勞無功)。
<背景>
其成因可歸結於養育環境:父母的互動模式缺乏一致性,且對孩子情緒反應的敏感度不足。例如時而過度溺愛時而漠不關心,或過度神經質干涉等極端差異;亦可能源於父母自身強烈不安與情緒不穩, 神經質、體弱多病或身處不安定環境等因素亦會產生影響。
因此孩子在渴求關愛的同時,內心始終懷著「何時會遭遇嚴厲對待」的憂慮。他們無法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在渴求關愛的同時,內心也並存著抗拒被愛的矛盾情緒。
成年人往往過度執著於過往依附關係,難以客觀回顧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他們懷抱對父母依賴的矛盾心理,無法整合記憶中對父母的負面情感,導致敘述內容缺乏連貫性。面對提問時可能只給出模糊回應,甚至對喚起過往的提問本身感到憤怒,或容易陷入彷彿過往創傷正在重演的負面情緒漩渦。
易誘發焦慮症或憂鬱症等症狀。女性則易出現產後憂鬱症。
<人際關係特徵>
依附需求與排斥行為呈現極端化。容易形成過度依賴或黏著型人際關係,傾向迅速發展戀愛關係。即使對方僅是工作夥伴等正式關係,也容易產生誤解而迅速發展成戀愛關係。
此現象源於無法客觀理解依附關係。雖能快速解讀對方情緒,但判斷往往失準。例如將對方冷淡態度誤解為憤怒等情況。
不安型的人在保持距離時能展現溫柔體貼的舒適感,但一旦親密關係建立,便容易過度依賴對方,試圖壟斷所有關注並產生依賴傾向。這源於童年時期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反作用力,導致對依附對象的期待過度膨脹,進而加劇不滿情緒。
對伴侶同時存在肯定與否定雙重態度。是否被伴侶愛著成為極重要的衡量標準,因此將性行為等視為確認愛情的重要手段。強烈嫉妒與猜疑心驅使他們反覆進行過度確認是否被愛的行為。
這類特質在常人眼中往往顯得沉重。容易嚴苛地將壓力與不滿發洩於伴侶身上,常抱持「對方毫無付出」的念頭。當伴侶遭受無理怒火對待後漸行漸遠,便陷入惡性循環。因易受負面情緒牽絆,可能對伴侶的出軌或過失糾纏數年反覆苛責。
傾向脫口而出負面言論。因強烈受害者意識認為對方輕忽自己,會刻意拋出否定性話語。容易說出傷害對方自尊的言論。在攻擊他人的同時,也傾向自我攻擊,容易陷入自我厭惡,進而引發憂鬱等問題。
<職場特徵>
因強烈不安感,當獲得期待或讚揚時反而會感到壓力,導致表現下滑。
常對否定自己的人給予負面評價。
未解決型
・未解決型特徵
未解決型往往是逃避型與焦慮型錯綜交織的極不穩定狀態。此類型常見於遭受虐待或父母極度不穩定的成長環境。正因父母的應對方式混亂,導致孩子的溝通模式也呈現紊亂現象。
此類人雖因不安渴望與人親近,但親密關係卻會引發壓力與傷害。他們難以自我揭露,卻又強烈渴望依賴他人。
因親情創傷未癒的心理傷口始終敞開,稍遇波折便會重返混亂狀態。縱使成長過程中展現過穩定跡象,一旦遭遇分離或孤立處境仍會陷入混亂。此類個體極易發展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解離性障礙。
<背景>
形成此狀態的養育環境背景(成因)主要包括:因虐待或不當教養造成的創傷經驗;受未解決型父母在極度不合理環境中撫養;或反之受嚴格且具支配性的父母教養所致。
成年人若未能心理化解來自父母的拒絕、分離、虐待、不當教養經驗或喪失等依附創傷,恐懼情緒可能持續潛藏於意識深處。
談及童年或親子關係時,其敘述常缺乏條理與邏輯性,可能給予令人費解的回答。即便回應也往往篇幅冗長,細節異常縝密卻缺乏整體脈絡。
<人際關係特徵>
不同於焦慮型,此類人難以展現依賴行為。他們無法像迴避型者那樣與人保持距離,反而會因渴求親密關係而陷入困境。對方細微的舉動都可能被解讀為輕視自身,進而導致信任崩解。
安全依附型
在與養育者分離前,會將養育者視為「安全基地」進行探索行為;當養育者離開時,會表現出抗拒與不安。
然而與養育者重逢後,透過接觸養育者能消除分離壓力,使情緒恢復穩定。
<背景>
形成依附的背景(成因)在於,於依附形成期(出生後半年至兩三歲)與依附對象維持良好關係。育兒過程中雖獲得充分照護,卻未過度保護或過度控制。即使養育環境稍顯不穩定,若個人體質不易捲入負面情境,亦較易呈現穩定型依附。
成年人若能整合過往經歷及對父母的正負面記憶與情感,且內容具一致性,即屬此類。由於依附關係作為安全基地已趨穩定,此類人能保有自主思考,坦率積極且安心地與社會互動。
<人際關係特徵>
情感連結穩固,自然相信愛自己的人會永遠給予愛。能輕鬆尋求協助或商談。傾向正向解讀他人反應,不易產生猜疑或誤解,亦不受對方反應過度左右。
即使拒絕對方也不恐懼造成傷害,更不會過度迎合他人。相信坦率交流想法能促進彼此理解,在真誠對話時仍不忘顧及對方感受與處境。能以客觀視角看待事物,不會因他人立場而感到威脅。
即使面臨分離,縱使短暫感到悲傷,也不會陷入負面情緒或過度動搖。
<職場特質>
擅長平衡工作與人際關係,能樂在工作中。不易積累壓力。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
(參考・出處)
庄司順一、奧山眞紀子、久保田麻里《依附理論》(明石書房)
久保田麻里《依附關係研究》(川島書店)
數井美由紀、遠藤利彥《依附關係~貫穿一生的羈絆》(米涅爾瓦書房)
數井美雪、遠藤利彥《依附與臨床領域》(米涅爾瓦書房)
岡田尊司《依附崩解》(角川選書)
岡田尊司《依附障礙》(光文社)
岡田尊司《克服依附障礙》(光文社)
瀧川一廣、小林隆児、杉山登志郎、青木省三《成長的科學 依附與羈絆》
《育兒支援與心理臨床 vol.9 2014年9月 依附理論與心理臨床》
高橋惠子《人際關係的心理學 愛情網絡的終生發展》(東京大學出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