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依附障礙的特徵與治療方法~培養依附關係的四大要點

兒童依附障礙的特徵與治療方法~培養依附關係的四大要點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近年來,人們對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的理解日益深入。然而,關於如何預防依附障礙,或是該如何與已處於依附不穩定狀態的孩童互動?現階段要取得相關資訊仍相當困難。

 

 本文由醫師監修,並由公認心理師依據專業知識,針對兒童依附障礙的治療方式與互動要點進行統整。歡迎參考閱讀。

 

<製作日期2025.9.26/最後更新日期2025.9.26>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網站名稱。

「」  

本文作者

三木 一太朗(みき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

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逾二十年。專精於各類困擾、導致生存困難的創傷及依附障礙。著作包括《發展性創傷:「生存困境」的真相》等(累計約4萬冊),並活躍於電視節目演出、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網路媒體及雜誌專欄等領域。

作者簡介(詳情)

   

本文醫療監修

飯島慶郎 醫師(心療內科等)

除心療內科外,亦兼具臨床心理師、漢方醫師、全科醫師資格,精通各領域。尤其專精於不定愁訴、自律神經失調症之治療。詳細履歷請見此處

<文章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及個案實務(特別從依附與創傷治療視角)進行撰寫、解說與重點提示。

 ・盡管所見所聞,仍參照專業書籍與客觀數據。

 ・致力於盡可能更新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重點1.養育者(父母)理解依附形成的特徵

重點2.理解對依附形成至關重要的養育要點

重點3.育兒不順是常態,養育者無需自責

重點4.知曉未來透過養育仍可挽回依附關係

 

 →相關文章請點此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依附(Attachment)風格/依附障礙的種類與特徵~其診斷與檢測

  「成人(青春期後)依附障礙的治療方法~必備的五個關鍵點

 

專家(公認心理師)解說

「依附(Attachment)」是育兒過程中必須理解的重要知識與關鍵概念之一。在育兒與教育領域中,各種理念與資訊紛雜,父母容易感到迷惘,但依附研究這項由堅實證據支撐的理論,能提供極大的幫助(支撐)。當遇到困惑時,只要回歸「依附(Attachment)」這個概念,就能判斷該如何應對。最核心的關鍵在於「安心安全感」。育兒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正是提供「基礎的安全感」。養育者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至關重要,唯有在此基礎上,方能逐步建立規訓、學科學習等各項教育措施。反之,若缺乏安全感(安全基地)的基礎,即便短期成效良好,長遠來看仍將引發問題。即使目前因未能充分照顧孩子而苦惱的家長,只要從此刻重新調整方針,仍有機會扭轉局面。

 另一項關鍵在於消除父母肩上的壓力、過度責任感與罪惡感。換言之,需讓父母自身獲得安心感。若父母處於不安狀態,對孩子的應對方式便容易變得嚴苛(不當)。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教養方式,面對不如預期的情況,任何人都可能不自覺地提高音量。育兒並非個人奮鬥,而是涵蓋環境的整體性努力。關鍵在於充分運用社會支援體系,攜手共同面對挑戰。

 

 

重點1.養育者(父母)理解依附形成的特徵

 首要關鍵在於養育者需理解依附形成的運作機制。舉例而言,若認知到出生後半年至一年半是依附形成階段,與否將直接影響育兒環境的規劃方針。當家庭與社區理解依附形成機制,便能掌握問題根源並靈活應用,進而提升育兒建議與互助品質。

 

 相關文章請見此處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依附形成的四個階段

 提出依附理論的鮑爾比主張,依附關係是透過四個階段逐步形成的。

 

<第一階段> 出生至約12週大

 此階段尚未具備辨識特定人物的能力,亦未顯現對特定對象的依附。嬰兒會透過微笑、哭泣等訊號向他人傳遞需求,以引導對方作出回應。

 ※最新研究指出,依附關係的形成其實已在此階段萌芽。這種「發出訊號→獲得回應」的互動經驗,正是依附形成的重要基礎。

 

<第二階段>出生後12週至約6個月期間

 此為依附形成前的關鍵階段。嬰兒開始辨識人臉,對人類產生親密反應的頻率逐漸增加。
此時會出現選擇特定對象的依附行為,不僅限於母親,亦會向家族中特定數人展現。當父母如鏡般映照嬰兒的情感行為時,嬰兒得以確認自身情緒,建立經驗的連續性。此階段奠定「我是誰」的自我認同感基礎。

 

 

<第三階段>出生後6個月至2~3歲 依附形成高峰期

 此為依附形成與依附行為最活躍的時期,尤其約1歲半前為高峰。當嬰兒能透過爬行等方式更自由移動時,更會促進依附行為的發展。
此時幼兒會主動接近依附對象並尋求接觸。當與照顧者分離時會產生抗拒與不安,重逢時則會獲得安心感。

 幼兒將照顧者視為安全基地(secure base),以此為據點展開探索行動。研究顯示,他們並非盲目尋求依附,而是以獲得安全感為目標,並會根據照顧者的行為與回應動態調整目標。

 此時亦會展現對他人的同理心及利他行為,此為心智理論的基礎。伴隨依附關係的組織化發展,此階段對陌生人產生的不安感亦會增強(新奇不安)。

 與依附對象(照顧者)的長期分離,可能對身心造成重大影響,形成心理創傷。此發展階段將持續至兩三歲。

 

<第四階段> 3歲後 從依附對象的實體轉向「內在工作模型」

 此階段能理解除自身外,他人亦具備各自意圖與目的而行動。
即使養育者未常伴身側,也能透過預測對方行為來穩定心緒。

 即使依附對象不在場,孩子也能在心中保有自身與養育者的存在意象,確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存在,並深信父母的愛永不消逝。此現象稱為「內在工作模型」

 

 此階段之後,藉由「內在工作模型」的介入,孩子能在維持心理穩定的前提下,懷抱自信與社會互動並逐步實現自立。

 若與養育者的關係不穩定,則「內在工作模型」亦會形成扭曲或不穩定的形態,對後續的社會互動產生重大影響。

 

 

 

 

重點2.理解對依附形成至關重要的養育要點

 依附理論研究者艾恩斯沃斯指出,依附形成的核心在於特定養育者的「回應性與有效性(作為安全基地的功能)」

 
1.回應性與敏感度

 以下四項特質的程度與一致性至關重要。

 

・敏感度-鈍感度

  指對幼兒微小訊號的察覺敏銳度、解讀精準度,以及能否給予適切回應。

 

・接納-拒絕

  意指能包容幼兒展現的各種肯定或否定反應。

 

・協調性-介入・干涉

  意指能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予以尊重。避免過度直接干預,而是透過間接營造氛圍或引導,使其能自主達成目標。

 

・親近度-漠視

  意指父母處於易於被孩子尋求的狀態,能即時回應孩子的關注需求。

 

 

2.與養育者相處的時間長度

 特別是出生後半年至一年半期間,特定養育者需提供全天候的照護。若在此階段發生分離、喪親,或未經考量照顧一致性便長時間託付托育機構等狀況,皆可能導致依附關係不穩定。養育者務必與孩子共度充足時光。

 

  
3.養育方式

 養育的密度與風格至關重要。當然,疏忽或虐待會造成負面影響。提及虐待時,人們或許會聯想到暴力行為,但研究顯示,幼年時期的環境變動(如搬遷)、否定孩子人格的態度、夫妻不和等因素同樣會產生重大影響。必須盡可能營造低壓力、安全穩定的環境。

 

4.養育者的依附模式

 依附關係存在代際傳遞現象,養育者的依附模式將直接影響孩童的依附形成。父母應理解自身依附特質,有意識地彌補不足之處;或適時尋求家庭支援,避免過度勉強自己。

 

 欲了解依附風格者,可透過以下頁面進行簡易診斷。

(參考)「依附(Attachment)風格診斷測驗」

 

 

 

重點3.育兒不順是常態,養育者無需自責

・煩躁是自然反應

 近年研究指出,人類母子關係因產後荷爾蒙變化及促進獨立的生理機制,在產生愛意的同時,抑鬱、厭惡感與焦躁情緒亦會並存。此外,當育兒支援不足且持續承受壓力導致心力交瘁時,任何人都有可能萌生放棄育兒的念頭。

 確實存在因發展特質而較難教養的孩子,每個孩子的養育難易度皆不相同。無需因「其他家庭都做得很好」而感到壓力。

 

・客觀認知自身處境

 即使無法妥善與孩子相處,若能理解這是源於內在(生理因素)或外在環境所致,便較容易調整行為。養育者無需自責,關鍵在於客觀認知自身處境。

 ※若父母本身具有亞斯伯格症等發展障礙傾向,可能導致與孩子的互動變得疏離冷淡,或因自我與他人界線模糊而強迫性地灌輸自身價值觀。對此類狀況,養育者更需深入理解自身特質。

 

・協調與抗拒的平衡之道

 養育過程本質上是「同調」與「反彈」——亦即依附關係建立與獨立自主這兩股矛盾力量在波動中前行的歷程。換言之,是「連結中分離,分離中連結」。正因分離而渴求連結,適度分離反是建立連結的必要條件。親子關係可說自臍帶剪斷的瞬間起,便持續處於分離的進程中。

 

 即使是最融洽的母子關係,同步狀態的比例也僅約三成,多數情況下期望與回應仍存在落差。研究顯示,過度同步或干預反而會產生反效果。極端而言,若連母子間同步率僅三成,那麼與他人的共情並非建立在完全同步,而是透過尊重對方世界觀的適度體察所形成。

 
過度干涉將使養育者的感受強加於人,無法培養出恰當的共情能力。孩子可能因此喪失覺察自身感受的能力、無法適當傳達想法,或過度關注他人表情,進而將人際關係視為支配與被支配的框架來理解。

 

參考)支撐依附關係的兩種荷爾蒙

 研究證實,腦下垂體後葉分泌的催產素與血管加壓素參與依附關係的形成。這兩種荷爾蒙皆能降低壓力水平,增強基礎信任感與安全感。催產素尤其會受女性荷爾蒙強化,而加壓素則受男性荷爾蒙影響。兩者皆會受到養育環境的形塑。若形成不穩定型依附,催產素-加壓素系統便無法正常運作。

 

 

掌握要點,聰明地適度放手

 人類史上首次出現家庭與母親如此深度介入子女教育、教養及飲食等事務的現象。現實中,父母(尤其母親)的責任被異常過度強調,這反而可能對依附關係的建立產生負面影響。

 對家庭提出更多要求已達極限。看似矛盾的是,要穩定親密關係,關鍵不在於「提供更周全的養育」,而是在掌握專業知識後「掌握重點,聰明地放手」。社會必須完善體制,降低家庭對子女的介入程度與責任負擔。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何謂功能失調家庭?解析家庭困擾的成因與特徵

 

 

 

 

重點4.知曉未來透過養育仍可挽回依附關係

・依循環境可改善的依附關係

 即使在1歲半前因養育環境不足而呈現不穩定型依附的案例,後續仍可能透過養育環境的調整轉變為穩定型依附。實際研究顯示:相較於1歲半前呈現穩定型依附後遭遇養育環境惡化的案例,那些最初呈現不穩定型依附但後續養育環境改善的案例,後者往往展現更佳的發展結果 (岡田尊司《依附崩壞》(角川選書))。

 

 

・關鍵在於後續能否妥善處理不當經驗

 依附研究學者梅恩等人指出:「關鍵不在於過去是否實際經歷過創傷性依附事件,而是母親如何為過往的依附經驗賦予意義、如何整合這些經驗,這將深刻影響孩子的依附模式。」

 此處雖以母親為論述主體,但對孩子而言,關鍵不在於是否曾遭受不當教養或心靈創傷,而在於如何化解這些經驗,這將決定其發展出不穩定型依附或穩定型依附。

 事實上,即使是具備穩定型依附的父母,過去也常有創傷經歷、曾處於不當養育環境,或與現任伴侶關係並不融洽。然而,能否避免形成不穩定型依附的關鍵,在於能否化解這些心結。

 

 

營造支持養育者的環境~避免將責任全數推給母親,應由整個家庭及社會共同參與養育

 尤其在日本,普遍存在育兒負擔過度集中於母親的現象。養育子女絕非母親(女性)的獨有責任,男性同樣需要積極參與,社會也應提供支援。必須營造讓父母雙方能在工作之餘仍能建立充分依附關係的環境。必須建立充分考量養育者壓力、避免過度負擔的育兒模式。

 

參考)養育者壓力與平衡

 當育兒責任全數壓在母親肩上所產生的壓力已成社會問題。研究顯示, 當父親參與育兒時,母親對育兒的正向情感會比全職主婦更高。

 全職主婦長期處於與孩子一對一的壓力環境,恐將損害健康的依附關係形成(此為「以依附理論為盾,強迫母親進行一對一育兒反而破壞依附」的悖論)。母親獨自長期陪伴孩子實非可行之策。</ p>

 應由父親及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儘管相關制度仍不完善,但透過活用托育等社會支援資源,減輕壓力負擔,讓整個家庭乃至社會共同參與育兒,最終有助於建立平衡穩定的依附關係。

 

 

・善用家庭支援與托育服務

 在女性積極參與社會的現代,將母親全程獨力育兒視為理想並不切實際。研究顯示一對一的育兒模式會造成過度壓力,使照顧者情緒不穩定並產生負面育兒感受。這些負面情緒將對依附關係的建立產生不良影響。必要時請適度運用托育服務等社會支援資源。

 

參考)若對育兒感到不安,請向公部門諮詢機構尋求協助

  →「各地育兒諮詢窗口(例:東京大阪等)」

  → 「全國精神保健福祉中心

 

 

 →相關文章請點此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依附(Attachment)風格/依附障礙的種類與特徵~其診斷與檢測

  ▶「成人(青春期後)依附障礙的治療方法~必備的五個關鍵點

 

 

 ※若需轉載本站內容,煩請註明出處或提供連結至本站名稱。

(參考・出處)

庄司順一、奧山眞紀子、久保田麻里《依附理論》(明石書房)
久保田麻里《依附關係研究》(川島書店)
數井美由紀、遠藤利彥《依附關係~貫穿一生的羈絆》(米涅爾瓦書房)
數井美雪、遠藤利彥 《依附與臨床領域》(米涅爾瓦書房)
岡田尊司《依附崩解》(角川選書)
岡田尊司《依附障礙》(光文社)

岡田尊司《克服依附障礙》(光文社)
瀧川一廣、小林隆兒、杉山登志郎、青木省三 《成長的科學 依附與羈絆》
《育兒支援與心理臨床 vol.9 2014年9月 依附理論與心理臨床》

高橋惠子《人際關係的心理學 愛情網絡的終生發展》 (東京大學出版會)

高橋惠子《羈絆的結構》(講談社現代新書)

愛甲修子《依附障礙能治癒嗎?》(花風社)

神田橋條治《治療用精神分析筆記》(創元社)

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