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各種煩惱的根源──「創傷(Trauma)」。例如憂鬱、焦慮等問題,在不少案例中已知與創傷有關。理解創傷,是解決煩惱的必要前提。在醫師監修之下,由公認心理師以淺顯方式整理了關於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的重點。敬請參閱。
<製作日2025.9.26/最後更新日2025.9.26>
※當您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內容時,煩請標註本站名稱為出處,或附上連結。
![]() |
本文作者三木 一太朗(みき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了 從事心理臨床逾20年。專長為造成各種煩惱與生活困難的創傷與依附障礙。著有《發展性創傷:「活得辛苦」的真相》等書(累計約4萬冊)、曾參與電視節目出演、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並多次見載於網路媒體、雜誌。 |
---|
本文醫學監修飯島 慶郎 醫師(身心醫學科 等) 不僅專精於身心醫學科,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漢方醫、綜合診療醫,熟稔各領域。尤其專門治療身心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點此查看詳細個人簡介 |
<文章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來談者的體驗(特別是依附與創傷臨床的視角)進行敘述、解說與重點提示。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考專業書籍與客觀資料。
・盡可能持續更新至最新知見。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什麼是創傷?
・(參考)什麼是發展性創傷?
・(參考)什麼是發展性創傷障礙?
・創傷(PTSD/複雜性PTSD)的診斷基準
・哪些經驗會成為創傷體驗(原因)?
・創傷導致的主要症狀
・治療與克服創傷
→更多與創傷相關的文章,請見下列連結。
▶「災害(地震、颱風、事故等)中的PTSD・創傷、壓力與心理照護」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的克服與治療方法」
什麼是創傷?
壓力障礙~日常即存在、與我們十分貼近
一提到「創傷」,或許會讓人覺得那是戲劇化且與自己無關的事。然而,簡單說,創傷指的就是「壓力障礙」。它呈現一個光譜,若屬輕度,其實我們在日常中誰都可能經驗到。中度以上時,會被診斷為「適應障礙(適應反應症)(壓力障礙)」,而重度者則診斷為「急性壓力障礙」「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PTSD」或「解離性障礙」等。某些診所甚至指出,九成就診者屬於壓力障礙。可見其離我們有多近。
→相關文章請見:
包含人類在內的動物,一旦承受超過壓力反應閾值(滿足脆弱性變項)的壓力,就會在自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上出現失調。進而影響情緒、覺醒水準、認知、身體與記憶等面向,引發各式症狀與生活困難。
如下文詳述,災害、強暴等一次性極強壓力的事件稱為「單回性(創傷)」;長期持續、逐步累積的壓力稱為「複雜性(創傷)」。
一般認為,人類的壓力反應系統(自律神經、免疫、內分泌)並非為因應長期壓力而設。因此,即使看似緩和的壓力,只要時間夠長,也可能引發與PTSD無異的嚴重功能障礙,並不罕見。
創傷的另一個要點~騷擾(Harassment)
除了壓力障礙之外,理解創傷時另一個重要觀點是:「將創傷視為一種騷擾」。在長期受創而痛苦的案例中,幾乎總可見到騷擾的影響。
關於騷擾的研究,肇始於美國人類學家葛瑞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概念。雙重束縛指的是,同時收到互相矛盾的訊息,導致人的自由心智活動受阻的現象。
貝特森將此視為精神障礙的成因之一。例如在親子、伴侶、上司部屬關係中,基於私心或不全感而做出的言行,再冠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迫使對方服從(偽規則)等。
雖然無意識與身體能感到對方的無理,但由於意識層面被強加「看似合理」的說法而被迫順從。簡言之,騷擾就是這種情況不斷重演。受害者逐漸無法信任自己的感覺,與社會脫節並被對方支配。
即便是事故、災害、戰爭等慘劇或性暴力等所謂單回性創傷,若長期受苦,也幾乎必然可見騷擾(社會支持不足、二次傷害等)的影響。騷擾可謂創傷在心理層面的重大特徵。
→相關文章請見:
創傷的核心是「自我的喪失」~創傷奪走「做自己」,帶來活得辛苦
創傷影響的核心,是「自我的喪失(自我被奪走、消失)」;創傷奪走做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屬於自己」的根本感受消失。特別是在發展性創傷等慢性創傷中,此感受更為明顯。造成自我喪失的原因包括:依附焦慮(與養育者關係不穩定)、在功能失調家庭中代替家族角色而失去自我(年少照顧者即是一例)、腦部(內感受覺)失調、因人際關係障礙而失去應由他者關係中形塑的自我等。
・「尚未登入的智慧型手機」
多數受創者能靠自己在逆境中生存,行動力強且熱衷投入各種事務,因此從未想到「自己竟然不存在」。身體在動、也在行動,但彷彿不是以自己的ID登入;有身體、有行動,卻沒有「自己」,不屬於自己。不是在真正意義上由自己驅動、由自己經驗。因此,即使有所經驗也沒能累積,無法成為自己的資產。這樣的自我喪失狀態,有人形容就像「家電行展示機──未登入的智慧型手機」。在創傷嚴重的案例中,此現象尤為顯著。許多由創傷引發的症狀,也可理解為自我喪失後無法統御身心的結果。
記憶失調的現象~凍結時間的「冷凍保存記憶」
理解創傷的另一視角,是將其視為「記憶的失調」。
一般記憶會在杏仁核賦予情緒權重,並由海馬進行整理與存放。然而,當事件壓力過於強烈,杏仁核會過度反應,海馬無法處理,記憶因此破碎並殘留於意識之下,被比喻為「冷凍保存的記憶」。
這種「未被(無法)處理的記憶」被認為會引發「創傷」現象。彷彿搭上時光機般,即使物理時間已流逝,創傷記憶仍保持鮮活,本人宛若一直活在過去。
創傷大致分為兩類(單回性/複雜性)
創傷可分為:
1.單回性創傷:事件・事故、災害、性暴力等單次的大型壓力
2.慢性反覆性創傷(複雜性創傷):不當養育、功能失調家庭、霸凌、騷擾等反覆且長期的壓力※
以上分類。
※即使是家庭、學校、職場中的些許緊張,只要長期持續,也可能成為創傷。
單回性創傷固然是問題,但更多情況是本人未自覺地背負著複雜性創傷。可以說,多數有煩惱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背負某些創傷。美國精神科醫師茱蒂斯・賀曼(Judith Herman)提出,為說明長期承受的創傷,將其視為「複雜性PTSD(Complex PTSD)」,並於2018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國際疾病分類正式採納。
(參考)什麼是發展性創傷?
「發展性創傷(Developmental trauma)」指在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創傷,主要意指兒童時期的創傷。不過在臨床上,實際涵蓋的時期會以較寬鬆的範圍看待。具體事件包含不當養育、霸凌、功能失調家庭的影響等。
(參考)什麼是發展性創傷障礙?
「發展性創傷『障礙』(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是為了能適切診斷兒童承受複雜性創傷時所呈現的廣泛症狀而提出。源自發展性創傷(發展過程中的創傷),可能經歷類似ADHD的症狀、行為障礙、解離等多樣狀態,最終呈現複雜性PTSD。其尚未被正式採納為診斷基準。雖名稱與「發展性創傷」接近易混淆,但「發展性創傷『障礙』」基本上是為了描述遭遇不當養育等兒童的病像所提出的診斷草案。
創傷(PTSD/複雜性PTSD)的診斷基準
以下整理創傷的診斷基準。
・PTSD的診斷基準
・曾單次或反覆、長期暴露於伴隨極度威脅或恐懼、難以或無法逃離的經驗,
(災害、戰爭、暴力、拷問、虐待、性暴力等,內容不以此為限)
下列三項症狀持續數週者(依美國精神醫學會,PTSD須達1個月以上;未滿1個月者診斷為「急性壓力障礙/急性壓力症(ASD)」)
1.再體驗:反覆再體驗成為創傷的事件(閃回、惡夢等)
指創傷性事件反覆湧現、被重新體驗。程度可輕可重。
其性質不同於一般回想,會「侵入性地」透過五感鮮明出現;不是以過去事件的形式,而是彷彿正在發生。此稱為「閃回(flashback)」;若發生於睡眠中為「惡夢」;於思考中發生則稱「侵入症狀」。亦包含夜驚、在遊戲中重現創傷經驗等。※閃回的程度與內容多樣。
2.回避:迴避引發創傷聯想的事物
會盡量避免引發聯想的事件或人物。回避的程度多樣,可能明確地避開,也可能以提不起勁、不舒服等形式表現;甚至更換工作、學校或住所等。
3.威脅感:感覺目前仍存在威脅
感到周遭仍有威脅自身之物或人,或會突然遭受威脅。即使未自覺,也會以過度緊張、身體僵硬、疲勞等呈現;為避免危機而過度迎合環境(過度適應)、過度覺醒、睡眠障礙、人際恐懼、社交恐懼等多種型態表現。
參考:美國精神醫學會 DSM-5-TR(醫學書院)則在診斷基準中,另加入「情緒低落、否定性信念(陰性變化)」。
・複雜性PTSD的診斷基準
在符合上述PTSD診斷基準(1,2,3)之外,再加上以下三項時,診斷為「複雜性PTSD」。※臨床上不必拘泥三項皆具。常以PTSD三症狀加上複雜性PTSD三大特徵,故稱「3+3」。
4.情緒調節問題
情緒強烈或爆發、以自我破壞行為呈現;相反地,也可能出現情緒解離或麻痺,特別是不易感到正向感受。
5.無價值感、自我否定
感到自己無足輕重、沒有價值,伴隨羞恥、罪惡感、挫折感等。
6.人際關係問題
難以建立關係、迴避親密或迴避/輕視社交場合;即使建立關係也難以維持;會突然湧現羞恥、恐懼或憤怒而想要歸零等,多種樣態。
想了解自己是否受創傷影響者,可於下頁進行簡易自我檢核。
(參考)→「自我理解的創傷(發展性創傷)檢測」
哪些經驗會成為創傷體驗(原因)?
・超過壓力反應系統的閾值(滿足脆弱性變項)的經驗即為創傷
過去創傷體驗多指鐵路事故、戰爭等慘劇,或性暴力、虐待等。美國精神醫學會之診斷手冊(DSM-5-TR(醫學書院))亦記載為「暴露於瀕死、重傷、性暴力之事件(直接經歷、目擊、聽聞)」。然而,實際上即便是不起眼的事件,只要在環境條件等因素下,超過個體壓力反應系統的閾值(滿足脆弱性變項),或長期持續,也會成為創傷經驗。
壓力(事件) + 個體感受性(復原力)+ 環境(脆弱性變項) = 創傷
可用此圖式理解。
・什麼是創傷體驗?~夫妻爭吵、功能失調家庭等日常壓力反而更常成為原因
過去像是互相辱罵的夫妻爭吵並不被視為問題,但如今被稱為「當面家暴(面前DV)」,並被正式認定為虐待。有研究指出,「目擊家暴+言語暴力」的組合帶來的傷害最為嚴重,其影響甚至強於肢體虐待或忽視。
除此之外,功能失調家庭、霸凌、騷擾、缺乏適切溝通等日常中的慢性壓力,才是造成創傷的主要原因。壓力研究亦顯示,長期且不可預期的壓力會導致壓力障礙,即使是小事,只要長期存在也可能成為創傷。
(參考)創傷並非某個「特定(單次)」事件
在諮商中,常有人問「我的創傷是什麼?」這是常見誤解之一。基本上,創傷並非指某個特定事件,而是如上所述,會引發「壓力障礙」的環境與整體經驗。此外,煩惱向來由多重因素構成;在臨床上,僅由單一事件導致創傷的情況其實很少見。
創傷導致的主要症狀
・過度緊張~無法以自然的自己安穩應對
最常見的症狀是「過度緊張」。即使在不需緊張的場合,也會過度緊繃。試圖用意志壓抑也無法控制;越想不緊張反而越緊張。因此總是處於緊張、迎合他人、難以放鬆的狀態。內在時常疲憊不堪;因興奮難退而難以入睡。創傷會妨礙做自己。
→相關文章請見:
▶「過度緊張總是困擾你?原因可能是創傷(心理創傷)|症狀與改善方法」
・過度適應
所謂過度適應,簡言之就是「過度在意他人、過度迎合周遭」。受創者習慣於為各種情況先行設想;會過度揣測他人的情緒與想法,讀取對方的氛圍與細微表情,擔心是否會惹怒或掃興。在多人聚集的場合,會過度在各種流程上費心、逕自照料他人。
・被遺棄不安
由於缺乏安心安全感、基本信任感與自信,而出現「被拋棄的焦慮」。缺少可作為基礎的安全基地,使眼前人際關係能否維持與自身存在感緊密相連。
因此會過度反省自己的言行、責怪自己、陷入不安;也常會與本不該交往的人維持關係。即使明知分開也無妨,仍會莫名不安而執著對方。
→相關文章請見:
・閃回(Flashback)
創傷性事件反覆湧現被重新體驗。可能以想起事件、反覆盤旋的念頭、湧現羞恥與自責/罪惡感、或表現為恐慌症等。閃回同時也可能改變對近期事件的記憶(例如覺得被嘲笑、被說了難聽的話等)。常見的有猛烈襲來的「羞恥閃回」與讓人想責罵自己的「自責閃回」。例如想起過去失敗而不禁發出「哇—」的聲音、忍不住用手捂臉、或自言自語,這些都是貼近日常的閃回症狀。想自傷(割腕、用頭撞牆等)有時也是對抗閃回的一種方式。
・安心安全感、基本信任感的缺乏
創傷意味著過去承受的壓力未被消化,危機似乎近在咫尺。因此難以在身體與無意識層面感到這世界是安全且可被信任的。當事人往往未察覺自己深層缺乏安心安全感與基本信任;可能以為只是個性膽小、怕人,或覺得讓自己煩躁的人有錯。安全感的缺乏也會導致世界觀扭曲與否定性認知。
・人際恐懼、社交恐懼
受創後,會覺得人與社會可怕,難以安心交往;可能針對與過去無理經驗相似的人或情境,也可能泛化為對人、對社會的普遍恐懼。
・無法自然與人相處、難以獲得一體感
創傷會使人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此一障礙綜合了過度緊張、過度適應、被遺棄不安、人際恐懼與自我喪失等多種因素。詳情請見以下文章。
→相關文章請見:
▶「人際關係總出問題?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所致|原因與改善方法」
・感覺過敏、感覺遲鈍
創傷可能導致感覺過敏:怕光怕噪、風或水柱刺痛皮膚、對特定氣味反感、極度不喜被人碰觸、甚至難以忍受有人在身旁。近年以HSP(高度敏感者)理解的現象中,可能包含源自創傷的部分。相反地,為避免感受創傷記憶帶來的痛苦,可能出現遲鈍、像隔著一層膜、或切斷情感的無感狀態。也會因離人感與解離影響,而在人際互動中慢半拍,無法即時反應等。
・不知道自己的情緒、難以表達、對情緒感到嫌惡
創傷會讓人不易覺察自己的情緒、難以表達;情緒與表情、態度難以連結。發表意見時,常下意識先想「一般怎麼看?」「他人會怎麼感受?」而無意識地揣測他人。也難以判斷自己喜惡。曾被嘲諷或限制情緒表達的過去經驗、以及加害強迫等,使人在應該憤怒的情境中無法生氣,甚至對自己「情緒化」這件事感到嫌惡。
此外,自己想的與對方接收到的經常不同;想說的話說出口卻完全變了樣。就像「乘坐著一台壞掉的機器人」般,看不清外界的狀況。
・解離、離人感、現實感缺失
解離指自我整合的稀薄化,包含離人感、現實感喪失、失憶等。「覺得自己不像自己」「彷彿一直從外面看著自己」「自己與世界之間像隔著一層薄膜」「世界有時像是假的」等並不罕見。嚴重時,可能發展為多重人格(解離性身分識別障礙)或歇斯底里(轉換性障礙)。
→相關文章請見:
・過度覺醒
大腦與交感神經持續運轉而難以安定,不知如何放鬆或自然以對。躁動感強烈,難以沉著處理事務,於是無法在工作或學習上穩定耕耘。甚至會想「把大腦取出來用冷水洗一洗」。因心情長期緊繃欠缺餘裕,出現易怒或多動等問題。注意困難並非注意力不足,而是刺激過多難以聚焦;嚴重時與ADHD相似。夜間緊張不退而難以入睡,或淺眠、失眠。
→相關文章請見:
・否定性認知與心情、扭曲的世界觀
對自己、他人與社會抱持負向認知與心情,例如自覺沒有價值、過度自責、強烈罪惡或羞恥感、怨恨他人、視社會為危險之地、憂鬱等。
扭曲的世界觀例如:遇到不合理的事就認為「忍受不合理才會成長」「就算討厭也不能逃」「自己有罪才會遭受虐待」「我不是被這世界所期待而存在」;或反過來認為「越是不講理的人,內心其實越好、有愛」。甚至會把他人歡喜解讀為「其實在生氣」。加害者為合理化自身行為而灌輸的歪理(「都是你不乖」「這是為你好」)也深深影響其中。
・「無限」的世界觀
健康的世界以有限的循環運作;創傷世界則相反,將世界視為不會更新的「無限」。例如「無限」地講義氣、「無限」地背負責任與罪惡感。在人際中極端迴避別離;把他人的問題視為自己的責任。加上被遺棄不安,便「無限」地想維持關係。也可能像不知道疲倦般地過度努力、拼命工作到傷身。由創傷與不全感導致的成癮、飲食疾患等,正是永無止境的「無限」世界。
・自他界線的模糊
創傷可能使自我與他人界線變得模糊。由於依附焦慮或他人無理侵害自我邊界的經驗,不清楚與他人的距離與責任範圍。過度適應也使人把他人情緒與角色視為自己的責任。過度超前部署,理所當然地涉入對方領域。擁有自他界線會讓人感到冷漠而「不對」。在被諮商師指出前,往往未察覺此一模糊。
・缺乏自信、汙名感
總是莫名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根本有問題、奇怪、有罪、是錯的。即使在工作學業上成功、即使正向思考,自卑仍不改。所謂汙名感,是指彷彿被蓋上無法一生抹去的烙印。為了替創傷找理由而將原因歸咎自身(因為我不夠好,所以遭遇這些),於是背負了汙名。
・能力、表現下降~工作學習不順
由於創傷的大量記憶長期占據工作記憶,腦力被耗於處理過去,而非發揮於當下。就像開太多不必要軟體導致電腦當機。因此,難以掌握工作全貌、被各種例外情況困擾而無法取捨、無法直覺理解資訊、害怕數字計算與整理、即便是簡單工作也莫名沒自信與表現不佳、粗心錯誤頻仍且難以改善,等等。
→相關文章請見:
▶「你的工作不順利,原因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
・變得理想主義
受創者常過度理想主義。因長期承受他人的壓力與不合理,遂想追求超越人性陰暗面的理想狀態;不願成為那樣,因而極其高潔。相較以多元理解世界,會傾向認為應由單一理想主宰;當現實與理想不符時,容易煩躁與憤怒。
・不懂默會規則、易被字面牽著走
受創後,世界的默會規則變得難以理解,容易被表面文字牽動。雖然過度適應使其過度預測他人情緒,卻無法真正把握他人的心情與細微之處。無論職場或私領域,都不擅長讀取言外之意。
・無法自我揭露、人生難以開展、畏懼責任
很不擅長、也會回避自我揭露;傾向不表達真正的想法。因深怕一旦將自己曝露於外,就會突然遭受攻擊或非難。工作上也會回避擔任有責任的位置;總覺得自己的生命一直無法真正開始。
・過度客觀
總覺得外在存在某種絕對基準,必須依之而行。當事情與自己相關時,不從自我情感與想法(主觀)反應,而是總在想「若是他人會如何?」視主觀(自我)為不佳,客觀為良善。實際上並無絕對客觀基準,結果往往被聲量較大者牽著走。
・被奪走時間的主權~假成熟、停滯的時間、焦躁感
創傷會令時間停滯。與同世代相比會覺得自己稚嫩,外貌也可能顯得年幼;思維似乎不夠成熟,對同齡人心生自卑。另一方面,亦可能早熟。因童年被捲入成人的不合理,或為度過壓力而過度適應而早熟。健康的成熟需要任性滿足自我與反抗期;然而因過度迎合環境,無法真正成熟,成了徒具外表的「假成熟」。記憶未被更新,世界觀與人性觀仍停留在創傷發生當時(羞愧的自己、糟糕的人們)。創傷的特徵在於自我被奪走,同時也奪走了對時間的主權與主體感。
此外,總是焦躁,彷彿被催促:現在是不是該做點什麼提升自己?是不是不能安逸度日?會更在意未來而非眼前。缺乏自己時間安定流動的感覺。
・記憶消失、想不起來
為了保護自己遠離創傷性事件,可能會出現記憶消失、想不起來。因壓力過於龐大而壓抑記憶;就像船身破洞時關閉艙壁以避免沉沒的機制。若過去記憶過於稀薄,需考量是否為記憶壓抑。
・缺乏連續性~技能與經驗難以累積。日常顯得空虛、乏味
創傷意味著危機與非常事態總在身旁,於是處在無法預期下一步的狀態,而呈現連續性缺失。連續性包含認知與意識(可依賴的一致性)、人際關係、功能(角色與身分)、歷史(時間流動中的自我同一性)。缺乏連續性會使人變得片刻導向;在工作上感覺技能與經驗難以累積,總像新人般;日常事物不再有趣而顯得空虛。
→相關文章請見:
▶「你的工作不順利,原因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
・因衝突或閃回引發恐慌症狀
恐慌症狀並不少見地源於創傷。特別常見於人際關係長期處於壓力情境、被他人的反覆無常與不合理、騷擾牽著走的案例。為應對反覆無常的言行而同時維持互相矛盾的信念與忍耐時,這種衝突會引發恐慌。
閃回強烈時,也可能引發恐慌,伴隨過度換氣、冒汗等。
→相關文章請見:
・無意識重演自身創傷
受創後,可能無意識地以受害者或加害者身分重演創傷。例如曾遭性虐待者,會再次置身於可能誘發嚴重性經驗的關係中、或從事性產業;曾被支配或忽視者,會再度進入相似關係;或轉而成為加害方。這不是俗稱的「本人的問題」或「吸引而來」,當事人沒有錯。較可能的解釋是,腦與身體「知道」記憶可藉再度感受並被適當處理而得以化解。然而多數重演並非發生在安全情境中,因此創傷不會被解除。
・引發成癮(習癖)
創傷會引發成癮(習癖)。成癮並非出於軟弱或放縱,而是為了自行解決不全感所做的「未成熟的自我治療」。為了緩解創傷帶來的恐懼、不安、寂寞、緊張、興奮等,而陷入酒精、賭博、藥物等依賴。
→相關文章請見:
・類發展障礙的症狀~「第四種發展障礙」
創傷意味著尚待處理的記憶殘留,占據大量日常可用的大腦容量。因此原本可用的工作記憶可能僅剩兩三成,表現出類似ADHD的症狀:難以記住工作、錯誤頻繁、難以專注等。
同時因過度適應與過度緊張,人際互動也顯得彆扭。由於創傷使時間停滯,對自我與他人的形象停在幼小階段,處於未成熟狀態。
因總是缺乏餘裕,發展的凹凸更易浮現,於是呈現與發展障礙極為相似的症狀。這被稱為「第四種發展障礙」。甚至有指摘認為,部分被診斷為發展障礙的案例,其實包含不少源自創傷的情況。
・其他各種症狀
除此之外,創傷還會引發許多症狀。
身體面:睡眠障礙、身心症、頭痛、腰痛等疼痛、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心肌梗塞、腦梗塞、癌症風險增加等。
精神面:憂鬱狀態、焦慮障礙、情緒調節障礙、強迫症、自傷(如割腕)、自殺意念、人格障礙、飲食障礙、雙相障礙、品行障礙、解離性障礙(嚴重時為解離性身分識別障礙)等。隨著對創傷的理解日益普及,過去被歸類為其他精神障礙或疾病的情況,愈來愈被懷疑其實源於創傷。
(參考)兒童的創傷反應
與成人不同的表現樣態:
・早熟的言行(使用敬語或過度禮貌等,掩飾受害)
・多動性・攻擊性
・性的行為(對異性關係過度感興趣、反覆出現性相關言行)
・發展遲緩(未呈現符合年齡的發展)・行為障礙(如偏差行為、霸凌等問題行為)
・依附障礙(過度依賴、回避、或呈現複雜反應)等等
治療與克服創傷
關於創傷的治療與克服,彙整於下頁: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的克服與治療方法」
※當您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內容時,煩請標註本站名稱為出處,或附上連結。
(參考・出處)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時報出版)
芭貝特・羅斯柴爾德《一定要知道的PTSD與創傷基礎知識》(創元社)
みきいちたろう《發展性創傷:「活得辛苦」的真相》(Discover攜書)
《季刊 Be! 2015年9月號》(ASK Human Care)
白川 美也子《小紅帽與大野狼的創傷照護》(ASK Human Care)
友田 明美〈第23章 依附與虐待〉《大腦的發展科學》(新曜社)
布魯斯・麥克溫&伊莉莎白・諾頓・拉茲里《不被壓力打敗的大腦》(早川書房)
羅伯特・M・薩波斯基《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Springer-Verlag Tokyo)
史蒂芬・W・波吉斯 《多迷走神經理論入門:帶來身心變革的「安全」與「連結」》(春秋社)
約翰・J・雷提《鍛鍊腦力只有運動!最新科學揭示增加腦細胞的方法》(NHK出版)
唐娜・傑克森・中澤《童年創傷帶來的疾病》(Pan Rolling)
娜汀・柏克・哈里斯《對抗童年創傷的工具――ACE對策的演變與普及》(Pan Rolling)
川野 雅資《創傷知情照護》(精神看護出版)
野坂 裕子《創傷知情照護:以新視角重看「問題行為」》(日本評論社)
《精神療法 第45卷3號 複雜性PTSD的臨床》(金剛出版)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