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きづらさ」(活得辛苦、不容易)?原因與克服方法

什麼是「生きづらさ」(活得辛苦、不容易)?原因與克服方法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我感覺「難以生存」是在現代臨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即便是理解周邊的煩惱或表面上無關的困擾,認識「難以生存」這個詞語及其背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於其成因,以及具體應如何改善,我希望能將這些傳達給更多人,因此在醫師監修之下,由公認心理師進行了整理。

若您願意,請參閱。

 

<製作日2025.9.26/最後更新日2025.9.26>

 ※在轉載或使用本網站內容時,麻煩請標註本站名稱作為出處,或附上鏈接。

 ※若要轉載本網站內容,煩請註明本站名稱為出處,或附上連結,感謝您的配合。

 

本文作者

三木 一太朗(みき 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結業

從事心理臨床逾 20 年。專長為造成各種煩惱與「難以生存感」的創傷、依附障礙。著有《發展性創傷:「難以生存」的真相》等書(累計約 4 萬冊),並多次參與電視節目、戲劇製作協力/監修、網路媒體與雜誌報導。

作者簡介(詳情)

   

本文醫療監修

飯島 慶郎 醫師(身心醫學 等)

不僅從事身心醫學,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漢方醫與綜合診療醫,通曉多領域。特別專精於身心不適、自律神經失調症之治療。監修者簡介(詳情)

 

<寫作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個案體驗(特別是依附與創傷臨床的觀點)進行敘述、解說與重點提示。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考專業書籍與客觀資料。

 ・盡可能持續更新最新知見。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什麼是難以生存?

難以生存的機制~「關係性的個人化」與「強迫性的內在化」

 ・家庭中的難以生存
 ・職場中的難以生存
 ・「難以生存」概念的起源

難以生存的背景
來自身邊人際的「關係性的個人化」

即便心理諮商師也未能擺脫「個人責任」的信念
承受難以生存的人反而處於過度社會化的狀態

克服難以生存的方法

 

→相關文章請點此

▶「Harassment(精神騷擾)是什麼?原因與特徵

▶「Moral Harassment(精神騷擾)的對策與應對方法:6大重點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專家(公認心理師)解說

 本次文章將從社會學等多種視角,統整探討「生存困境」的本質。因此閱讀本文的讀者或許會產生疑問:「咦?但生存困境不也可能源於發展障礙或高敏感特質(HSP)等個人問題嗎?難道不是因人而異嗎?」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正如我在著作《發展性創傷:「生存困境」的本質》中所闡述:「生存困境本質上是社會賦予的產物」。舉例而言,「障礙」概念過去被視為取決於個人殘疾程度,但現代已轉變為由社會結構定義。當社會環境改變時,許多原本被視為「問題」的事物將不復存在。生存困境亦是如此,其本質在於:當社會與環境賦予的困境被歸咎於個體的脆弱性時,便形成了生存困境。然而此觀點往往難以被理解,諸多論述仍將責任歸咎於個人,當事者亦常抱持此種認知。若能掌握正確知識,便能將常被歸咎於個人的生存困境,轉化為反擊社會的動力。誠摯邀請您閱讀此書。

 

 

 

什麼是難以生存?

 「難以生存」是指,雖然問題源於不合理的外在環境,卻全部被歸咎於個人責任,進而被植入罪惡感,結果,透過外在規範的強迫性內在化與過度適應,使人陷入自我否定感與難以融入他人的疏離感。

 

 這既是2000年以後顯在化的社會現象,也與更早以前存在的煩惱共通。

 

 

難以生存的機制~「關係性的個人化」與「強迫性的內在化」、以及「過度適應」

・關係性的個人化

 人類是「受環境規定的存在」。僅憑個人之力,要抗衡環境是極其困難的。單是使用出生國家或社會的語言這一點,就顯示人類並非能脫離環境而自由存在。即使是看似個人努力成果的學歷或工作成績,也早已被家庭收入或交友關係等背景所影響。溝通能力等,被以為是個人資質的東西,若缺乏工作、技術或人際基礎,也會變得難以順利進行。

 

 因環境不同,我們可能成為糟糕的人,也可能成為好人—人類就是這樣的存在。

 

 僅看過去20年,全球化、貧富差距,以及作為溝通基盤的「工作喪失」等環境變化層出不窮。然而,近代個人主義讓這些被隱而不見,將所有環境因素歸咎於個人(關係性的個人化)

 

・強迫性的內在化

 環境的影響,往往在現象上表現為「個人的失敗」。因此,當事人也會認為「我是個沒用的人」,半信半疑地把難以生存的原因歸於自己的努力不足。然而,直覺上卻又隱隱感到「有點不對勁」,卻無法訴說,也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

 

 將難以生存的原因歸屬於個人的直接言行,往往來自於身邊的家人或朋友。例如「你總是失敗,真是沒用」、「別找藉口,努力啊」這類督促。這些話語會植入罪惡感,使我們被支配、孤立。「因為你是沒用的人,所以必須服從我的指導」,看似正確的常識與規範,就這樣被強迫性地內在化(強迫性的內在化)

 

 推動這種內在化的力量,就是「罪惡感」。當罪惡感被植入時,即使感到不適,我們仍會強迫自己吞下被灌輸的常識與規範。

 

 在幼兒的情況下,會抓住其無能為力的狀態,施以「你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的精神虐待,植入罪惡感。夫妻間,可能會責怪不擅長家務的伴侶。職場上,則常見在未經充分培訓的情況下就責怪無法勝任的員工。這與過去殖民地居民的處境相似—製造無能的情境,讓對方失敗,再予以責難,藉此達成精神與肉體上的支配。

 

・過度適應

 因為被灌輸自己是沒用之人並植入罪惡感,於是想要「挽回」而過度發揮社會性,最終導致空轉(過度適應)。其結果,是過度適應所帶來的敏感與空轉,加上無法與他人融為一體的疏離感,使人陷入痛苦,並陷入持續責備自己笨拙的惡性循環。

 

 這就是「難以生存」的真相。此一機制也共通於各種不同的煩惱。

 

 

家庭中的難以生存

・使人無法發揮能力的家庭環境

 在家庭中,孩子如何成長、能發揮什麼能力,都取決於環境。然而,單方面過度的規範壓迫、暴言或武斷的否定,這些形式的騷擾,往往讓當事人失去發揮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家庭環境比比皆是。

 

 當孩子無法發揮能力時,父母或伴侶便會藉此指責:「你是沒用的孩子(或丈夫、妻子)」,一旦反抗,又會遭到「你不聽話」的辱罵。於是罪惡感被植入,孩子或伴侶便試圖內在化強加的規範,努力滿足家人的期待。然而,最終卻做不到。因為環境本身就是阻礙其發揮能力的根源。當事人往往甚至不記得幼年時曾處於如此不合理的環境。

 

・家庭成為社會的漏斗,把痛苦傾注進來

 此外,當社會環境嚴苛而無法脫身時,往往也會被家人歸咎為「是你自己的問題」,進而遭到責備。家庭就像成為了社會的漏斗,把外界的苦難傾注到個人身上。

 

 即使客觀環境惡劣,透過「關係性的個人化」,當事人卻被迫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若有人直覺指出這種結構,往往會遭到反駁:「不要怪罪別人」、「不要把責任推給環境」。有時支配方式更為隱晦,讓人不易察覺。

 

・被逼入「被製造的現實」

 當自己無法在現實中展現成果時,就會更加陷入自我厭惡,甚至連反駁的力量都消失。然而,內心深處其實早已覺察,因此「難以生存」感達到極致。

 

 許多人即使想逃離不合理的家庭環境,也被灌輸「自己在經濟或能力上無法自立」的想法。就像被關在牢籠裡的大象,被加上精神的枷鎖,讓人遲疑不前,無法邁向自立。

 

 

職場中的難以生存

・緊繃的職場

 工作依賴於環境。所謂個人的力量其實有限。然而,過去20年間,隨著「實力主義」的普及,大家逐漸忽視了工作本質上是環境依存的現實。於是,在職場裡,一切都被歸咎於個人責任,這種「關係性的個人化」成為理所當然,「難以生存」就此完成。

 

 許多組織疲憊不堪,缺乏傳授、培養的功能,導致職場內出現工作困難與人際緊張。

 

・職場功能失靈卻怪罪於個人

 進入功能失調職場的人會怎樣?他們可能頻繁出錯,或因職場氛圍惡劣而被過度指責。結果,錯誤全都被歸咎於個人,連當事人自己也會這樣認為,進而陷入煩惱。「我是不是有發展障礙?為什麼總是犯錯?」這樣的想法並不少見。

 

 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實在於職場功能的失靈,無論是周圍的人還是當事人自己,卻都沒有察覺。所有失敗都被推到當事人身上。

 

・在缺乏保護下暴露於巨大壓力

 在強調成果的職場裡,員工不斷被追趕著「目標、目標」,即使達成了,也立即被追加更高的目標;一旦無法完成,就會被淘汰(或被否定評價)。這就像地獄般的工作環境。

 

 即便在沒有明確目標的職場裡,充斥著緊張、不愉快的人際關係,想要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也會被回應「難道你沒有問題嗎?」於是難以生存的結構就這樣被忽視。

 

 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被迫以赤裸的個人來應對,結果只能過度在意他人,內心早已疲憊不堪。

 

・重要的「連結」與「一體感」

 當我們回想「工作的意義」或「生命的價值」時,會發現,比起被過度強調個人責任的場景,更讓人有成就感的是像文化祭準備那樣的團隊合作。即便不是團隊,而是個人工作,若在一個能被周圍承認的環境中,也會覺得工作很有意義。

 

 換言之,「連結」與「一體感」才是真正重要的。即使是自由工作者,也需要與客戶或消費者之間產生一體感,否則難以支撐下去。透過工作學習不只是技能,也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融入社會,因此工作才會讓人感到快樂。

 

・崩壞的工作機制

 然而,隨著工作機制的崩壞,一切都因「關係性的個人化」而被歸咎於個人責任,人逐漸失去與他人良好互動的能力。最終,所有責任都落在自己身上,心靈承受不住而無法繼續工作。即使還能勉強工作的人,也只能透過分心來度日,直到退休都處於難以生存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將更深入探討你之所以感到難以生存的背景。

 

 

 

「難以生存」概念的起源

 「難以生存」這一概念、這一詞彙,大約是在20年前才出現,是一個非常新的現象。

 

 例如,在國立國會圖書館進行館藏檢索即可發現,最早以「難以生存」為題的論文發表於1981年。然而,1981年僅有一篇,接下來最早的作品便直接跳到2000年。真正開始被書籍深入探討,也大多是在2000年代之後。

 

 關注青年問題的記者渋井哲也,也曾在網路文章中寫道:

「我在1998年開始使用這個詞語,距今15年前,當時並未普及,對於書籍或雜誌編輯者,也必須逐一解釋。因此,不是避免使用『難以生存』,就是先下定義之後再寫。」(出自《反思「難以生存」一詞》)換言之,在1998年當時,這並不是一個眾所皆知的詞,而是一個新的表述。

 

 在那之前呢?雖然「苦惱」「煩惱」「生活困難」等詞一直存在,但並未以「難以生存」的形式被感受與表達出來※。

 

 例如在1995年奧姆真理教事件時,許多年輕人因對社會的違和感而入教,但在媒體報導中,並未出現「難以生存」這個表述。若當時已經存在,那麼「難以生存」應該早就成為熱議的主題了。

 

 奧姆真理教事件更傾向於是學歷菁英對泡沫般消費社會產生疑問與違和感,或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我的記憶中,大多是以這種方式呈現。「難以生存」則是自90年代末逐漸被看到,並在2000年之後,才被普遍感受為社會現象。
 

 

 ※社會學者小熊英二認為,大約在1960年代後期全共鬥運動興盛時期,就是所謂「現代性的不幸」的起點,也可視為「難以生存」的開端。但當時缺乏相應的詞彙,於是年輕人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例如「疏離」或「主體性」來表達,並將其與遙遠越南戰爭等政治事件相聯繫(出處:小熊英二《1968【上・下】》(新曜社))。

 

 

 

難以生存的背景

・「難以生存」是在與社會的關係中產生的

 「難以生存」不僅僅是內心的問題,它是一種帶有社會背景的困境與現象。疾病與煩惱本身就是在社會中被建構的,而「難以生存」尤其如此,它是在人與社會(如朋友、公司、家庭等作為入口)的關係之中產生的問題。

 

・與貧困、發展障礙、不上學等問題並非偶然相關

 常與「難以生存」並論的問題包括貧困、發展障礙、不上學等。為什麼這些會被感受到「難以生存」?這並非偶然,而是因為這些情境中共同體現了「難以生存」的特徵。

 

・多種因素構成了「難以生存」的背景

 在報導或紀實文學中,常會將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視為原因之一。確實,日本在小泉內閣成立後,貧富差距擴大,接著有雷曼兄弟金融危機、年末派遣村等事件,這些都無疑是背景的一部分。然而,將原因僅僅歸結於新自由主義並不全面,更合適的理解是:多種因素共同構成了「難以生存」的背景。

 

 

消費社會化導致「工作」的喪失與<服務產業化>

 在日本,這一進程被認為始於1970年代中期。80年代是其成熟期,並在泡沫經濟中達到頂點。為什麼消費社會化會成為問題?因為它與生活中「工作」的消失有關。

 

消費使人陷入孤獨

 以翻譯莎士比亞聞名的劇作家福田恆存有一句名言:「人類唯有透過生產才能與他人交往,消費會使人陷入孤獨。」這句話是在消費熱潮初起的1961年說的,當時是否被理解不得而知,但隨著時代推移,這句話的前瞻性愈發受到重視。

 福田恆存還說過:
「如今,人們認為婚姻生活的目的在於精神理解或性生活,渴望『只有夫妻兩人的生活』。於是,將家庭內所有生產活動都稱為瑣事並削減到最少,合理化之後,剩下了什麼?彼此失去了相互陪伴的契機與依據。」
 換句話說,「生產」就是指<工作>。人類正是透過<工作>與他人交流。

 

・人是透過<工作>與他人溝通的存在

 過去,住家與工作是一體的,電器尚未普及,許多如今交給機器完成的事情,都需要人親自去做。因此,家庭裡充滿了各種<工作>。透過這些<工作的>動作與形式,人們彼此溝通。即便是沉默寡言或笨拙的人,也能透過<工作>自然地與他人交流,這其中包含了不僅僅是語言的豐富非語言溝通。

 相反地,即便是普通人,如果失去了<工作>,也會變得無法順利地與他人交流。

 

・失去<工作>,我們也失去了交往

 例如,看看我們的假日生活便會發現,即使完全不與人交流,也能過完一天。整天一句話不說的假日並不罕見。除非刻意創造角色,例如參與興趣或志願活動,否則很難有開口與人互動的機會。
 
 僅靠消費而沒有<工作>或角色,人類就無法好好地與他人交往。消費社會化的問題點,在於<工作>被視為瑣事而削減,導致人們「失去了與他人交往的契機與依據」。

 

・非定型化的工作

 那麼,正在工作的群體就沒有問題嗎?其實不然。隨著消費社會化的進行,企業內部的<工作>也逐漸服務產業化。這不僅僅是服務業增加,而是即使在農業或工業等傳統產業中,也從重視面對硬體的專業技術與技能,逐步轉向處理無形的軟體性工作。

 

 過去,業務可以被清楚定義,例如「業務就是這樣」、「事務就是那樣」。然而如今,這些已無法定義,什麼都得去做。若說這是打破陳舊體制的進步,聽起來或許很好;但反過來看,卻是非定型工作的增加。結果就是:雖然資訊科技發展了,但加班到深夜的情況卻越來越多。

 

參考・出處:福田恆存〈論消費熱潮〉,《福田恆存評論集 第16卷》(麗澤大學出版會)

 

 

大學進學率的急速上升與教養的衰退、員工教育的薄弱化

・大學進學率的急速上升

 此外,日本的大學進學率出現了急速上升。直到1990年為止,比例約為25%,但到2023年度時已上升至約60%。也就是說,高中畢業生中有六成進入大學。

 

 從社會結構上來看,這是一種異常的現象。大學畢業生的過剩,已經超出了時代必然的變化。本來,社會中對白領的需求只是一部分,更多的產業是由技術人力支撐的。

 然而,即便是那些原本應該在高中畢業後成為專業技術人才的人,也進入了大學。結果,雖然畢業了,但就職的場所卻往往不是能夠發揮專業知識的職場。

 

・教養的衰退

 與此同時發生的,還有「教養的衰退」
 
 歷史學家阿部謹也曾說過:「教養不是知識,而是每個人能自覺自己與社會如何建立關係的狀態」(出處:阿部謹也《什麼是教養》(講談社))。換句話說,教養的存在並非為了炫耀或增加知識,而是為了讓知識分子或白領能夠在社會中生存,培養精神上的「形式」與「與社會互動的方式」。

 

・赤手空拳被拋入社會的年輕人

 然而,隨著90年代教養課程的意義與質量逐漸被質疑,教養開始衰退。於是,多數進入大學的學生,未能獲得與社會互動的「形式」與「方式」,便被直接拋入社會。加上泡沫經濟崩潰後,企業也減少了員工教育的成本,轉而追求即戰力。過去那種「就職後像家人般培育新人」的模式逐漸消失,新人一進公司就被要求獨當一面。

 

 換句話說,就業後,連在工作中習得技能與形式、獲得保護的環境也喪失了。如今的新進員工不再是大規模的一次性招聘,而是嚴選少數人。許多新人被分配到資深員工群中,缺乏年齡接近的前輩可依靠,導致學習工作的機會與人際互動變得更加困難。

 

 派遣員工的情況也相似,與其說是依靠專業技能自由流動,不如說大多數從事的是隨時可替代的工作。稍微能勝任就被要求上崗,景氣一差就被裁撤。

 

 隨著教育不足與非定型工作的增加,工作不再是靠技能與形式,而是愈來愈依賴個人的「溝通能力」等赤裸的人際能力。

 

 

失業與全球化

 在雷曼兄弟金融危機之後,失業率上升,許多人陷入就業困難的境地。這意味著,甚至無法獲得工作的狀況變得普遍。此外,全球化的進程也帶來巨大影響。因為在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事件,卻會威脅到我們的就業與生活,而這一切最終被歸咎為「個人的努力不足」。

 

 

核心家庭化與人際關係淡薄的加劇

 另一方面,導致「難以生存」的內在因素之一,是核心家庭化與人際關係淡薄化的進程

 

「依賴對象減少時,人就會更加臣服」

 為什麼核心家庭化與人際淡薄化是問題?正如東京大學安冨步教授在研究騷擾時所言:「依賴對象減少時,人就會更加臣服。」

 

 過去,人類在生活中依靠家族與社區中的眾多人。然而,隨著核心家庭化,人們只能依賴於少數特定的個人。這樣一來,在特定關係中,人更容易臣服,最終落入「騷擾者」——那些以惡意控制他人的存在——的支配之下。有毒父母、道德騷擾等問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浮現的。

 

 在這樣的關係中成長,會讓人即使進入社會後,也無法察覺異常,把不合理當成理所當然,結果被職場上的騷擾者所束縛。這正是近年來黑心企業氾濫的溫床。

 

 

・於是,「難以生存」產生

 社會本應透過<工作>來維繫人際,但如今不僅是無法就業的人,就算有了工作,也因非定型業務的增加,失去了作為社會交往媒介的功能,加上缺乏教養的保護,赤裸的「自身」直接與社會互動,最終無法承受而出現不適應。
 

 同時,當依賴對象減少,人反而會過度迎合周遭,結果更容易出現道德騷擾的情況。

 

 僅僅看到這些背景,就已讓人感到頭痛。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不適應、感到「難以生存」,反而是正常反應。若完全沒有這種感受,或許只是因為幸運。

 

 

新自由主義與「關係性的個人化」

・新自由主義會加速「關係性的個人化」

新自由主義常被認為是擴大競爭與差距的原因,但更可怕的是,它會更強烈地引發「關係性的個人化」

 

 新自由主義主張縮小政府、重視市場、強調競爭,其背後假設了「自由並能負責的個人」。但所謂「自由的個人」其實只是神話。現實中,人是受到環境與關係深刻規定的存在。即使是學業或工作成果,看似是個人天賦或努力的結果,實際上也大大受到家庭收入與教育環境的影響。

 

 工作績效亦然,很大程度取決於所屬部門的狀況與資源。能力本身往往難以測量,個人能夠掌握的裁量實際上非常有限。

 

・什麼是「關係性的個人化」

在心理學中,自由意志僅被視為一種信念,人其實是被環境所規定的「外來因素的沉澱物」。事實上,環境因素幾乎佔了九成甚至更多。然而,現代社會卻不斷創造出各種「○○力」的名目,將一切歸咎於個人能力。

 因此,本來屬於環境或關係性的問題,卻被錯誤地歸咎於個人責任。社會學者貴戶理惠將這種現象稱為「關係性的個人化」。

 

・社會問題如同漏斗般傾注於個人

 正如我們之前所見,導致「難以生存」的背景包括:

 ・現代化
 ・消費社會化導致「工作」消失
 ・服務產業化
 ・工作的非定型化
 ・經濟不景氣
 ・教養的衰退
 ・核心家庭化與人際淡薄化
 ・全球化

 然而,「關係性的個人化」最可怕之處,在於把這些龐大的社會問題,像漏斗一樣傾注到單一個人身上,最後全都變成「是你的錯」。

 

・在不知不覺中被歸咎於個人

 逐一來看,每個問題似乎都有「個人責任」的合理性。更糟的是,當事人自己也未必能意識到問題的背景。即使有人察覺並指出,也常被批評為「藉口」。努力想改變,卻因問題根源龐大,個人無法改變,最後反而陷入自責:「都是我的錯。」這種狀態簡直是被層層束縛。

 

 「不知道該怎麼辦」、「無能為力」——這正是許多感到「難以生存」的人內心的呼喊,而其原因正是來自這些結構。

 當自己本不該承擔的問題卻全被算到自己頭上時,感到「難以生存」再自然不過了。

 

 

其他~依立場而異的環境因素

 以上所舉的因素只是主要的部分。根據不同立場,會有各種引發問題的環境因素。特別是被視為少數群體的人,這些影響往往更為明顯。然而,無論具體情況如何,這些環境因素最終都會透過「關係性的個人化」被歸咎於個人,從而製造出「難以生存」的結構,這一點並不會改變。

 

 

 

來自身邊人際的「關係性的個人化」

 所謂「關係性的個人化」,就是將原本應歸因於環境或關係的問題,全部強加為個人的責任。那麼,這種「關係性的個人化」究竟來自哪裡呢?是政府?公司?社會?這些固然存在,但更多情況下,它是透過內化了社會價值觀的父母或伴侶等身邊親近的人傳遞而來的。

 

・「個人責任」的信念與騷擾性溝通

 我們自身也深信「個人責任」這一觀念。不自覺地就會想:「到頭來,都是那個人的錯」、「把問題歸咎於社會或環境,什麼也解決不了,只是藉口罷了」。家人或伴侶往往就在這樣的信念下,透過騷擾性溝通將「關係性的個人化」強加給我們。

 

 所謂騷擾性溝通,詳細將在其他文章中說明。簡單來說,它就是利用雙重束縛,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對方,從而阻斷對方與內心、社會乃至世界的聯繫。

 

・「都是你的錯」的詛咒

 當我們感到「難以生存」、想行動卻動彈不得時,周圍的人往往會傳遞「這都是你的錯吧?」這樣的訊息,進一步推動「關係性的個人化」。即使直覺上覺得不對勁,也無法反駁。當我們訴說環境的問題時,卻被回應:「這只是藉口」、「把問題歸咎環境,是你沒有社會性、是性格懶散」。於是,我們再也無法相信自己的直覺,反過來開始責怪自己。

 

・尋求幫助卻遭遇二次傷害

 更嚴重的是,若向錯誤的對象求助,還可能遭遇所謂「二次騷擾」。例如,向第三者傾訴時,得到的回應卻是:「社會本來就是這樣」、「大家都在忍耐,你也要忍」,結果使得「嘗試把問題視為問題」這件事本身被否定,當事人被逼得更加走投無路。

 

・「難以生存」的完成

 最終,當事人與周圍人的連結被切斷,揭露原因的企圖也被挫敗,「難以生存」便徹底完成了。
 ・沒有人是自己的夥伴,沒人相信自己。
 ・無法將目光投向真正的原因。
 ・沒有退路。
這樣的狀況,實在是極為痛苦。

 

 「難以生存」的結構,正是由這三點組成:將社會與環境的問題全都當作個人問題;與身邊人的關係被切斷;尋找原因的企圖被封鎖。

 

 然而,社會上並未真正理解這種結構。因為「個人責任」或「必須努力」的信念,依然根深蒂固。要擺脫「難以生存」,必須覺察到處境的不合理,並能夠將其相對化。當然,若要靠自己解決往往很難,因此需要外部的支持。但真正值得依靠的對象卻並不容易找到。

 

 

 

即便心理諮商師也未能擺脫「個人責任」的信念

 本應支持問題解決的心理專業人士(例如諮商師),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擺脫「個人責任」的信念、真正覺察「難以生存」的機制,其實是非常可疑的。

 

 諮商師雖然表面上試圖以同理心來接納來談者,但他們自身同樣是受社會影響的人,腦中常常也帶著「個人責任」的想法。因此,他們未必能真正理解那些因「難以生存」而受苦的來談者的處境。當來談者遲遲沒有改善時,諮商師甚至會感到焦躁,不小心責怪對方。

 

 反過來說,如果能從結構上理解「難以生存」的來源,就能真正理解來談者的痛苦。當來談者自己也明白了「難以生存」的背景,就能因此獲得抵抗的力量,不再一味自責。

 

 然而,這種結構單靠自己往往難以覺察。因此,尋找能訴說的對象本身就很困難。難以覺察、被隱蔽、難以傾訴,這正是「難以生存」的特徵之一。

 

 

 

承受難以生存的人反而處於過度社會化的狀態

 那些感到「難以生存」的當事人,往往被周圍認為是「性格懶散」、「無法適應社會」、「缺乏社會性」。甚至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因而極度缺乏自信。那麼,這些人真的缺乏社會性嗎?事實往往恰恰相反。

 

 正如社會學者貴戶理惠所指出的,感到「難以生存」的人,其實是「過度社會化」的狀態。(出處:貴戶理惠《在煩惱「缺乏溝通能力」之前》(岩波書店)

 

・由「過度社會化」導致的難以生存

 在社會學(例如米德)的理論中,社會性的發展指的是「能夠如他人看待自己般來看待自我」。而感到「難以生存」的人,往往非常認真,會把周圍的目光內化為自己的責任,並因此過度責怪自己。因為過度接納了外界的眼光,反而無法行動,自信也逐漸消失。

 

 如果周圍的「期待」是「你是沒用的人」,那麼本人就會忠實地實踐這個「期待」。既然「如他人看待自己般看待自我」被視為社會性的獲得,那麼,這些感到「難以生存」的人其實已經具備了充分的社會性。

 

 換句話說,這些人並不是因為缺乏社會性而感到痛苦,而是因為被迫承擔了過度的社會性,把原本屬於環境或關係的問題全都算到自己身上。他們比一般人承受了更嚴苛的環境,卻依然生存下來。因此,「難以生存」並不是因為缺乏社會性,而正是因為過度的社會性。

 

・需要的是放鬆「過度的社會性」,並相信「自己沒有問題」

 正因為承擔了過度的社會性,這些人才會感到痛苦,無法行動。因此,真正需要的不是再增加社會性,而是放鬆這種「過度的社會性」。然而,來自周圍與社會的訊息卻恰恰相反:「不要依賴」、「要具備社會性」。這是非常殘酷的。

 

 例如,我們中心曾經接到一個關於家中成員傾向隱居的諮詢。從觀察中可以看出,那位成員其實非常敏感。來諮詢的家人則希望「讓他接受培養社會性的輔導」。但我們的諮商師回答說:「我認為不需要輔導。」

 

 因為,那位成員早已經把周圍的目光內化,並深受其苦。正是因為「過度社會化」才會動彈不得。他所缺乏的並不是社會性,而是周圍的理解與「你沒有任何問題」的訊息。

 

 如果讓他去接受輔導,反而可能傳遞「需要接受輔導≒你有問題」的負面訊息。於是,我們的諮商師回答:「什麼都不需要做。家人只要在心裡相信他沒問題就可以了。」結果,那位成員在沒有任何輔導的情況下逐漸恢復。

 

 要解決「難以生存」,首先需要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動彈不得,是因為「關係性的個人化」與「過度社會化」。接著,需要放鬆這種過度的社會性,並相信自己本來就沒有問題。

 

 

 

克服難以生存的方法

擺脫道德騷擾、騷擾、難以生存

 要克服「難以生存」,首先必須了解其結構,並認識到這並非自己的錯。如此一來,就能將如同漏斗般傾注而來的環境壓力外化。

 

 同時,也需要察覺到內在早已被內化的常識與規範。原本將自己定義為「沒用的人」的那些常識,其實並非正確,而是被強加的。

 

 如果環境真的惡劣,那麼即使只是慢慢地,也要考慮逃離那個環境。因為要抗衡環境的影響極其困難。對某些人來說,這意味著調職;對某些人來說,是轉職;還有人透過結婚或離婚來改變環境。

 

 當一個人過於執著於內化的規範與環境時,往往與創傷的影響(如罪惡感)有關,因此需要處理並釋放這些創傷。

 

 當一個人能夠真正感受到「本來的自己沒有任何問題」,並能按照內心去生活,就能夠從「難以生存」中解放出來。

 

 

→相關文章請參考

▶「Harassment(精神騷擾)是什麼?原因與特徵

▶「Moral Harassment(精神騷擾)的對策與應對方法:6大重點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若要轉載本網站的內容,請務必標明出處或加上本站連結。

(參考・出處)

貴戶理惠《在煩惱「缺乏溝通能力」之前》(岩波書店)

本田由紀《多元化的「能力」與日本社會―在超級功績主義化之中》(NTT出版)

本田由紀《吱嘎作響的社會——教育、工作、年輕人的現在》(河出書房新社)

福田恆存〈論消費熱潮〉,《福田恆存評論集 第16卷》(麗澤大學出版會)

安冨步《生存的技法》(青燈社)

安冨步/本條晴一郎《騷擾的連鎖》(光文社)

大嶋信賴《被支配的人們》(青山生活出版)

阿部謹也《什麼是教養》(講談社)

小熊英二《1968【上・下】》(新曜社)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時報出版)

みきいちたろう《發展性創傷:「難以生存」的真相》(Discover攜書)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