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 Harassment(精神騷擾)的對策與應對方法:6大重點

Moral Harassment(精神騷擾)的對策與應對方法:6大重點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在醫師監修之下,由公認心理師整理出「對抗與因應騷擾」的重要重點。特別希望正受苦的讀者能讀到這篇內容。敬請參閱。

 

<製作日2025.9.26/最後更新日2025.9.26>

 ※若要轉載本網站內容,煩請註明本站名稱為出處,或附上連結,感謝您的配合。

 

本文作者

三木 一太朗(みき 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結業

從事心理臨床逾 20 年。專長為導致各種煩惱與「難以生存感」的創傷、依附障礙。著有《發展性創傷:「難以生存」的真相》等(累計約 4 萬冊),並多次參與電視節目、戲劇製作協力/監修、網路媒體與雜誌採訪等。

作者簡介(詳情)

   

本文醫療監修

飯島 慶郎 醫師(身心醫學 等)

不僅從事身心醫學,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漢方醫與綜合診療醫,通曉多領域。特別專精於身心不適、自律神經失調症之治療。監修者簡介(詳情)

<寫作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個案體驗(特別是依附與創傷臨床的觀點)進行敘述、解說與重點提示。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考專業書籍與客觀資料。

 ・盡可能持續更新最新知見。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1.騷擾的雙重結構
2.把騷擾招來的依附障礙
3.讓人執著於騷擾情境的「錨」:創傷

4.走出騷擾的關鍵視角
5.辨識騷擾的方法
6.總結:脫離騷擾的方法

 

→ 相關文章

 ▶「Harassment(精神騷擾)是什麼?原因與特徵

 ▶「什麼是「生きづらさ」(活得辛苦、不容易)?原因與克服方法

 

 

專家(公認心理師)解說

 所謂騷擾(含 Moral Harassment),絕非獨立的特殊事件。許多煩惱與「難以生存感」背後都藏著騷擾要素。因此,掌握解除騷擾的關鍵,對於減輕長久的痛苦非常有幫助。若不了解騷擾機制,便難以進行現代的臨床心理與諮商。

 騷擾會濫用我們的社會性與善意,寄生在「想變得更好、想把關係經營得更好」的心情上。這份「想更好」反而會拉長問題,也可能讓人因「都是我的錯」的感覺而看不見真相。本文由曾親身經驗騷擾的公認心理師,從覺察到解決、以及過程中常見的陷阱,做出系統性的整理。

 

 

1.騷擾的雙重結構

 騷擾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問題,但其實它由兩層騷擾構成。

 

・原初的騷擾

 例如你在職場遭上司騷擾,已身心俱疲——此刻確實是職場的問題。

 然而,同一職場中,有人會被捲入,有人能拉開距離。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是是否曾經歷「另一層」騷擾——多半是幼年時期、主要來自家庭的騷擾。我們稱之為「原初的騷擾(支配)」。

 除了虐待,情緒不穩定的父母、以禮節/管教/價值觀為名的強制、因過度愛而過度干涉,也都構成騷擾。

 孩子自出生便各自擁有獨特人格(【本來的自己】)。騷擾,就是他人企圖更改它的行為。

 

 與【本來的自己】之間的信任被破壞後,會迷失自我、依賴外在規則;也因為與【本來的自己】連結不良,直覺變得遲鈍。於是,即便眼前受到不合理對待,也不再覺得不對勁。

 

 

・現在發生的騷擾如何靠近

 不少人會美化幼年時遭受的不合理:「是為我好才嚴厲」「吃苦才能成長」。當遭遇職場騷擾時,就把它當成「正是為了成長」,而遲遲不離開;背負沈重情緒與難以生存感,仍勉強工作。

 

 即便察覺到騷擾,也常覺得必須對抗、不能輸、一定要想辦法,於是執著於當下場域在這樣的底色之上,當前的騷擾情境便輕易地靠近並成立。

 

 

・解方:也要照顧原初的騷擾

 騷擾具有雙重結構;要解決當下問題,勢必也得一起處理原初層。

 反之,原初影響小、屬於穩定型依附的人,往往帶著某種不可侵犯的氛圍,不易遇到騷擾;即使遇到,也會安靜離場,自然拉開距離,絕不硬碰硬。人際上誰容易被捲入壞關係、誰不會,正是此差異。沒有騷擾影響者的樣態,藏著解決騷擾的基本。

 

 

 

2.把騷擾招來的依附障礙

 騷擾會妨礙「安全基地」形成、導致依附障礙;依附障礙又會招來更多騷擾。

 → 參考文章請見: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作為社會互動底座的「依附」

  「依附」可說是另一套基因,構成與社會互動的底座。此心理基盤通常在生後 6 個月至 1 歲半形成。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能建立對【真正的自己】的信任,並學會信任他人。

 有了這個底座,踏入社會後,就能依據內在感覺對外來訊息做出恰當判斷。

 例如,騷擾會隱藏負面意圖,否定對方、發出混亂訊息,最終達到支配。但若依附底座穩固,就不易被表面訊息迷惑,反能直覺讀出負面意圖,感到不對勁。

 

 

・依附不安使人捲入騷擾

 若在生後 6 個月至 1 歲半間處於被騷擾的環境,依附不穩、即「安全基地」失靈,與【真正的自己】的溝通不足。

 因此,即使接收到騷擾訊息,也無法信任【真正的自己】的直覺,而轉向頭腦判斷,受「對方很有名」「工作能力強」等表象影響。結果被混亂牽著走、仰賴對方而遭控制。

 騷擾也會讓我們感到被孤立。更精確地說,其實並非孤立,而只是從不必要的關係抽離,卻被「感覺成」孤立。

 

 有了依附的心理底座,就不會落入此陷阱。與【真正的自己】相連的人,不易被動搖;能分辨誰對自己真正重要。即使人際不順,也明白那不是孤立,而是不需要的關係自然結束;不再把心力耗在無用的關係上,反能深化與重要之人的連結。

 

 

・會黏著於騷擾者

 相反地,依附底座不穩時,「被拋棄不安」會很強。一被騷擾挑動,就會被灌輸「若對方離去,我就孤立」的感覺,即使明知對方不是該交往的人仍緊抓不放。

 過去未能把人際關係好好建立的後悔也會湧現。若能與【真正的自己】溝通,會知道那是幻覺;但在底座不穩時,仍會被後悔捲走。為了逃離後悔,反而緊黏眼前的「Harasser(施加騷擾者)」以維持關係,結果更受傷。

 

 

・何謂「Moral Harassment」

 如上所述,騷擾會阻斷與【真正的自己】的溝通,讓人不得不依賴外在規範或他人,進而被他者支配。這就是所謂的「Moral Harassment」。

 發展過程中破壞依附底座的騷擾,加上成年後遭遇的騷擾,若前者存在,就更容易被後者捲入。

 

 要克服騷擾,必須處理背後的依附障礙。

 

 

 

3.讓人執著於騷擾情境的「錨」:創傷

 會捲入騷擾的人,多半在前階段就被原初騷擾所束縛。要脫身並不容易,因為被種下了讓人執著於不合理情境的「錨」。那就是創傷。 

 → 請參閱相關文章: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何謂創傷

 簡言之,創傷指的是由過度或慢性壓力帶來的「壓力障礙」,心理層面上也可視為一種「騷擾」。強壓會擾亂自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三大調節系統,造成自我喪失、情緒、認知、記憶、身體、對人關係等多方面問題(難以生存感)。在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背負某種程度的創傷(≈ 壓力導致的功能失調)。

 

 

・輕忽「真正的自己」而引發創傷

 長期被否定【真正的自己】的身體/情緒感受,也會形成創傷。例如,孩子明明肚子餓,卻以管教為名被強迫入睡。

 半夜肚子餓或許會被說成任性。然而若能適切覺察自身感覺,身體不會在不需要時發出飢餓訊號。導致肥胖的過度食慾,多半源自執著。觀察動物可知,自然界中一旦吃飽就不再追求。無止境的慾望並非本能,而多是頭腦的幻想;它常由創傷引起,並以習癖(成癮)表現。

 若能支持【真正的自己】的感覺,就會對自己與世界有信任,任性的行為也會減少。

 

 相反地,否定【本來的自己】的感覺會使人失去對世界的信任,產生匱乏恐懼與問題行為。長期被否定自身情緒,會讓人連「該對準哪個情緒」都分不清。於是成年後變得更容易受傷(不穩定型依附)

 

 

・理不盡記憶持續打擊自己

 在此情況下,即便想恢復對【本來的自己】的信任,身旁總有「尚未處理的理不盡記憶」糾纏,持續打擊想重新站起來的自己。

 當無法釐清理不盡事件,久而久之就會進行扭曲意義賦予:
 「因為我不乖,所以媽媽懲罰我。」
 「他其實是為我好才懲罰我。」

 

 

・以問題行為緩解痛苦

 理不盡事件會造成巨大壓力,使人長期處於高張緊繃。為了人為緩解此壓力,會出現習癖或問題行為(酒精、自傷、藥物、暴力、人際問題等)。

 這些行為會暫時釋放腦內荷爾蒙而減輕痛苦,但一旦消退,不安與自責驟增,於是為了再度緩解而重複問題行為。

 

 

・難以對抗騷擾而被支配

 當無法信任【本來的自己】時,在社會中就難以對抗騷擾;很容易被雙重束縛搖動,進而被他者支配。

 要解決此狀況,僅靠表面的溝通改善遠遠不夠。必須處理作為錨的創傷。

 

 

 

4.走出騷擾的關鍵視角

・騷擾背後的人性觀

 騷擾不僅是如何因應表面的為難,更牽涉到「如何看待人」這個根本問題。

 是把人視為出生時野蠻而不可救藥,必須經管教與教育才能社會化?抑或相信人本來就具備固有人格,任何人都無權改變,且人人都帶著能做出正確判斷的基底?兩種觀點會導致完全不同的對待方式。


 前者是騷擾的思維;後者則是走向自由的視角。

 

 與孩子相處便能知道:人格不是父母或管教「造」出來的,明顯是與生俱來、各自獨立。連父母子女都是不同的人,怎會知道什麼對孩子最好?大人能做的,只有支持孩子適切地感覺自己的感覺。

 然而,教育與管教多半建立在前者的思維上。即使表面說得再理想,一深入便常露出前者的本色。

 公司的教育與指導正是前者的翻版。許多人在「你本來就不對」「要透過工作提升人性」等暗黑訊息下努力掙扎。 

 

 家庭裡亦然。表面溫柔的伴侶,實際上可能自居於對方之上,認為配偶是不完整的人格、沒有禮貌,理所當然要被自己矯正。

 

 

・何謂常識

 「提升/矯正人性」若出自本人意願尚可,但並非他人可以對他人說教的事。彼此皆為人,一方先天高於另一方的說法並不存在。即使對方職級或實績較高,他的想法是否適用於你也未定。

 常識與規範並無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跨國或跨地區就未必適用。即使在同一地區,例如吃飯方式看似有規則,實際上也沒有唯一答案。因此一旦「以為有定論」,就容易與伴侶起爭執。

 孔子也說過,禮不是去背規則,而是為了學習、為了與對方取得和諧。所謂常識,是為了尊重對方人格而展開對話,並在對話中共同形成。

 

 

・「偽神化」

 一開始就自帶標準、認定自己才正確並要求他人服從的人,就是單純的 Harasser。以「我是上司」「公司規定」之名,去矯正他人的人性——標示高度危險。伴侶關係中使用「教育/管教配偶」的說法也同樣危險。

 在 Moral Harassment 中,一種常見的意識特徵是「偽神化」:施加者潛意識地認為「我有資格/地位去矯正對方」,把自己放在能改變他人的支配性位置(偽神),並認為對方理應接受,於是企圖矯正對方行為。
 

 當然不會直白地說「我就是神」。於是就用第二層訊息(雙重束縛的第二訊息)包裝:「因為我是父母/這是我的職責」「我是上司」「我是為你好」「這是社會禮儀與常識」。

 

 

・如何走出騷擾

 要走出騷擾,重點不在於譴責對方,而是讓自己看清機制並加以運用。理解騷擾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懲罰他人,而是讓自己覺察、並因此離開。

 

 我們自己也可能一不小心成為「偽神」:當對方行為惹怒我們、想去矯正他。即使在對話裡感到不快,我們可做的,只有表達自己的感覺;且不把原因歸咎於對方的人格,只說「對我而言不舒服」。我們能做的只有在尊重中對話。

 要從騷擾中獲得自由,務必要知道:【本來的自己】沒有任何人有權改變。當你明白這點,便會知道自己無須改變、也無法被改變;你能完全肯定與信任自己,不僅尊重他人,也能徹底尊重自己。

 

 

 

5.辨識騷擾的方法

 對於身陷其中的人,騷擾往往難以辨識,因為其機制潛伏於(含非語言的)人際溝通。然而,身體其實會以違和感提醒我們。

 

・直覺能看見騷擾

 如先前文章所述,若理解雙重束縛的結構,判斷就會清晰;依附底座穩固的人也常能直覺看見。

 例如,
 公司裡有嚴厲上司,怒斥聲不斷。
 此時你會想:
 「他雖嚴厲,但其實是為了部下好,才硬起心腸」?
 還是「這職場哪裡怪怪的」?

 其實後者更貼近事實;前者則常見於有創傷背景的人。

 

 再舉一個或許不那麼貼切的例子:在宗教團體裡,對教主的舉止起疑時,
 你會想「一定有什麼理由」?
 還是「有點不對勁」?
 也是相似的結構。

 不論對方多有權威,都要信任直覺、不放過違和。依附底座越穩,越能清楚感到並做出恰當解釋。

 

 

・「理不盡即是愛」的幻想

 為何創傷者容易選擇前一種想法?因為他們在理不盡環境中求生,尚未完全走出來時,只能以「解釋」來勉強度日,於是產生「(父母或周遭的)理不盡其實是愛」的幻想。

 一面厭惡理不盡的存在,一面仍對其有依附,於是追隨嚴苛者。
 再加上普遍被灌輸的觀念:「不能逃避討厭的事」。越認真,越無法離開。 

 

 

・具體覺察騷擾的方法

 要不要懷疑眼前是騷擾?有幾個方法:

 最有效的是:若你在互動中直覺浮現罪惡感、像被責備;或在那個場域裡總覺得難以安身——就高度懷疑是騷擾。

 若你幾乎每天都像被鉛壓住、像看著陰沉的天空(不包含明顯的情感疾患),也同樣可疑。

 接著,把現況放回騷擾結構中分析;若符合,你很可能正處於騷擾情境。

 

 

 

6.總結:脫離騷擾的方法

・先知道、先看見:痛苦源自騷擾

 當你處於艱難與痛苦中,最重要的是先知道:那是騷擾所致。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理解騷擾的機制。

 如此一來,你能自行確認現況是否構成騷擾,明白正在發生什麼,並據以擬定下一步對策。

 

 

・知道「我沒有罪、也沒有問題」

 騷擾會植入罪惡感,讓你以為自己有錯。若在此前提下採取對策,就會忍不住想努力「改變自己」。

 但「改變自己」意味著你不相信【本來的自己】已經很好,也是在承認自己有過錯。結果是:越想改變,越遠離【本來的自己】,煩惱只會加劇。

 騷擾正是他人干涉你、要你改變【本來的自己】;因此「我必須改變」正中其下懷。真正需要的是:知道你無須改變,如其本然即可。

 

 

・儘快且安靜地離開現場;不要試圖改變對方

 在此基礎上,規劃儘快且安靜地離場。因應騷擾的基本策略就是「脫離該情境」。

 並且不要試圖改變施加騷擾者——對方不會變。職場可爭取調動,或視情況考慮轉職;伴侶關係則可考慮分居或離婚。

 我知道這並不容易。然而,騷擾就像拴住大象的細繩:明明有力量自由,卻被灌輸「做不到」(經濟也不行、能力也不行)的信念。最重要的是先從精神的束縛中解放。

 不論最終選擇為何,只要把「走向自立」納入選項,就有助於脫離騷擾。即使各種因素讓你暫留原處,你的「存在方式」也會截然不同。

 而且,遭遇騷擾往往也是一個訊號:告訴你「真正的歸屬在別處」。把它視為認識【真正的自己】、開闢屬於自己人生的機會吧。

 

 

・光靠溝通小技巧,無法避開

 只學溝通技巧,多半難有成效。因為一碰到理不盡,原初騷擾的束縛就會觸發,使人解離、彷彿不是自己。即使背過台詞,也可能說不出口或動不了。

 

 

・化解對騷擾環境的執著

 最後談談「對離開感到不甘心」的情況。

 對不重要的東西,我們自然會避開、甚至無感——因為沒有執著。相反地,若你很在意、想對抗,多半代表被其所困。

 在街上遇見怪人,多數人會自然繞開——這不是逃避,而是明智的選擇。 

 我們在行走或工作時,其實同時也在丟棄/避開不必要的選項,藉此篩選真正需要的事物。
這是自然之道。

 然而,當【本來的自己】的感覺被干擾,就分不清什麼才重要;在不安之下,反而被迫對不需要的東西產生執著,進而想去對抗。

 也就是說,「非得對抗騷擾不可」本身,常是執著;而執著多由創傷引發。

 

 我們也看到,在騷擾的結構裡,常潛藏「不可逃避」這第三訊息——多半源自自小被灌輸的「不能逃避討厭的事」。

 

 要解除原初騷擾、解開對自我的束縛與執著,創傷照護(Somatic Experiencing、Hakomi、創傷釋放運動 TRE、Brain Gym、TFT、花精、FAP 療法)等是有效手段。

 → 相關文章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當執著鬆動後,你不會想對抗,而是自然拉開距離;取而代之的,是遇見真正需要的事物。

 

 例如,有人在嚴苛職場苦撐、猶豫轉職;終於受不了而轉職後,便在溫暖的人際關係中做著真正喜歡的工作。又如,有人受制於強勢父母、覺得離家獨居在經濟上不可能;但鼓起勇氣搬出後,心情變輕,也更容易找到穩定工作。這些都確實發生在現實中。

 

 

・以【本來的自己】的感覺作為人生基準

 脫離騷擾的枷鎖,意味著不再以所謂常識或規範為準,而是以【本來的自己】的感覺作為基準。

 

 解決騷擾,不只是技巧問題,而是重新選擇人生。如此一來,不愉快的事物會逐漸遠離,你也將與真正需要的事物相遇。

 

 

→ 相關文章

 ▶「Harassment(精神騷擾)是什麼?原因與特徵

 ▶「什麼是「生きづらさ」(活得辛苦、不容易)?原因與克服方法

 

 ※若要轉載本網站內容,煩請註明本站名稱為出處,或附上連結,感謝您的配合。

(參考・出典)

伊爾戈伊恩《道德騷擾》(紀伊國屋書店)

安冨步・本條晴一郎《騷擾會連鎖》(光文社)

大嶋信頼《被支配的人們》(青山生活出版)

愛麗絲・米勒《靈魂的謀殺》(新曜社)

阿諾・格呂恩《「正常」這場病》(青土社)

深尾葉子《何謂靈魂的去殖民化》(青燈社)

安冨步《誰殺了小王子——道德騷擾的陷阱》(明石書店)

深尾葉子《淹沒日本社會的青蛙男末路》(講談社)

深尾葉子《吞噬日本男性的鱉女真面目》(講談社)

貝特森《精神與自然——活著世界的認識論》(新思索社)

安冨步《生存技法》(青燈社)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時報出版)

三木一太郎《發展性創傷「生存困境」的真相》(Discover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