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醫師監修之下,由公認心理師整理了許多人困擾的「緊張(過度緊張)」與其可能成因——創傷——之間的關係。若您願意,請繼續閱讀。
<製作日2025.9.26/最後更新日2025.9.26>
※轉載或引用本站內容時,煩請標註出處或附上連結。
![]() |
本文作者三木 一太朗(みき 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結業。 從事臨床心理工作 20 餘年。專長為造成各種煩惱與「難以生存感」的創傷、依附障礙。著有《發達性創傷:「難以生存感」的真相》等(累計約 4 萬冊),並多次參與電視節目、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網路與紙本媒體刊載。 |
---|
醫療監修飯島 慶郎 醫師(心身醫學科 等) 不僅精通心身醫學,亦為臨床心理師、漢方醫與全人醫療醫師,對各領域皆相當熟悉。特別專長於不定愁訴與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點此看監修者簡介 |
<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來談者的體驗(特別是依附與創傷臨床的視角)進行撰述、解說與重點提示。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考專業書籍與客觀資料。
・盡力隨時更新最新知見。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前言
・什麼是「緊張」?
・為什麼靠放鬆等方法,緊張還是消不掉?
・被內在化的「危機(創傷)」引發的「過度緊張」
・童年創傷的典型症狀——「被拋棄焦慮」
・當緊張值太高,當事人往往也「感覺不到自己在緊張」
・創傷衝擊使得「張力(緊張)調節」失靈
・再談何謂「緊張」——無法以「自己的狀態」存在
・檢視你是否處於過度緊張
・化解「緊張」的方法——處理創傷
延伸閱讀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人際關係總出問題?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所致|原因與改善方法」
▶「你的工作不順利,原因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
▶「災害時(地震、颱風、事故等)的 PTSD/創傷、壓力與心理照護」
過度的緊繃狀態稱為「過度緊張」。其實,這不僅是個性或體質問題,常見也與創傷或依附障礙有關——過度緊張是創傷帶來的最常見症狀之一。因此,僅靠放鬆術或自我成長等方法,往往難以根本改善。
若你正為「太容易緊張」所苦,值得懷疑創傷的影響。
前言
「緊張」是排在我們常見煩惱前列的問題。人人都會緊張,但若在「本不該緊張」的場合也緊張,就會帶來困擾:重要工作出錯、想說的話說不出口。
明明「應該能表現更好」,卻做不到;或因舉止失衡而被誤解,難免沮喪。
「我就是很容易緊張啊……」
「總是放鬆不下來」
「跟人在一起也不覺得快樂」
也許你試過按摩放鬆、冥想或各種自我成長。雖略有幫助,卻難見根本改善——是否很眼熟?
你所感到的『緊張』,其實很可能是『創傷』在作祟。創傷聽起來像很特別的事,但受到創傷影響的人其實非常多,幾乎人人都與之有關。
本篇聚焦於:創傷如何引發「緊張(過度緊張)」。
什麼是「緊張」?
從生理角度看,「緊張」是面對壓力時,經由下視丘與自律神經啟動的反應:皮質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經活化,以備戰備。肝臟增加葡萄糖製造、心跳加速、血流上升使肌肉緊繃並可能顫抖;為散熱而大量出汗。
腦部也受到影響,像海馬等區域被激活,過去的不安記憶更容易被喚起。
本質上,「緊張」並非壞事——它是度過危機不可或缺的機制,就像引擎全開、電腦滿載運轉一樣。但真正困擾的是:在並非危機的情境中也出現緊張。
為什麼靠放鬆等方法,緊張還是消不掉?
坊間有各式各樣「舒緩緊張」的方法與書籍。並非完全無效,但多半止於對症。
原因在於,這些方法傾向把「緊張」視為單純的「想法問題」或「一時的壓力/自律神經失調」。
若真只是如此,確實比較好處理;但「緊張」的成因不止於此。它往往與過去長期累積的影響相關,僅針對當下壓力處理,很難及於根部。
這就牽涉到「創傷」的影響。
被內在化的「危機(創傷)」引發的「過度緊張」
簡言之,創傷是一種壓力障礙:長期或過度的壓力讓身心失衡。所謂「失衡」,也就是內在處於非常態、如臨危機的狀態。
所謂「閃回」,是指當面對類似情境時,不由自主湧起不安與恐懼,並在不知不覺間採取「避開危機」的行動。對當事人而言,時間彷彿停在當年危機之中。即便沒有強烈的閃回,身體也可能持續處於「隨時備戰」的反應。
這種狀態就是「過度緊張」。
由於牽涉壓力反應系統(免疫、內分泌、自律神經)的失調,以及自我與社會互動多重層面的交互影響,單靠放鬆技巧往往難以徹底降低緊張。你之所以感覺「試了很多方法但總治不好」,多半是因為沒有處理到根本。
童年創傷的典型症狀——「被拋棄焦慮」
另一個會放大「緊張」的因素,是被拋棄焦慮。這是童年創傷常見的表現之一。
所謂童年創傷,往往源於過去被視為「小事」的日常壓力。父母爭吵、辱罵或暴力已被證實會造成創傷;搬家等環境驟變也可能成為創傷來源。也有「關係性壓力」的情況:如不穩定或過度干涉的養育,同樣可能造成創傷。
創傷不一定非得是客觀上符合虐待標準的情況;即使看似沒有「明顯虐待」,只要關係本身「對不上拍」(=關係性壓力),也可能造成創傷(例:卡珊卓症候群)。
特別是對尚未獨立的孩子而言,被父母拋下幾乎等同於死亡。因此,一旦在童年經歷創傷,往往會深受「被拋棄焦慮」折磨。
長大後,這份焦慮仍會襲來:在人際互動中總擔心「會不會被丟下」,意識層面也被迫維持高度緊張。當對他人過度在意、到達某種程度時,就會形成所謂的「過度適應」——通俗地說,就是「一直過度顧慮他人,累到不行」。
可見,我們的『緊張』,不只是當下壓力或想法造成,更與『創傷』與『被拋棄焦慮』有關。
用火災來比喻:冒出的「煙」是「緊張」,真正的「火」是「創傷」與「被拋棄焦慮」。不把火滅掉,煙就會不斷冒出;僅抓煙很難奏效。
當緊張值太高,當事人往往也「感覺不到自己在緊張」
能清楚感到「自己在緊張」並因此求助的人,狀況還好一些;但若自幼長期處於高度緊張,這會變成「日常」,以致本人也察覺不到。感覺是相對的,沒有比較就難以自知。
仔細一問,往往會發現:
・沒有「自然狀態」的感覺
・不太會「放鬆」
・與人在一起也不覺得開心
年輕時或許還撐得住,但隨著精力下降、創傷的長期影響浮現,長期維持高張力終究會出現失衡,生活受影響後,就不得不面對與處理「緊張」。
創傷衝擊使得「張力(緊張)調節」失靈
有研究以大鼠為例:在施加強烈壓力後,即便移除壓力來源,牠們仍持續出現強烈的壓力反應。似乎是「調節緊張的感測器」失常,無法順應環境調整。
在人際互動中,我們需要配合對方的張力(氣氛)。但對於「過度緊張」的人,當對方張力在 0–10 僅為 2,你卻可能以 6 或 7 的張力應對;反過來,當對方張力在 8–9,你的大腦很快就疲乏,跟不上節奏,張力的弦忽然斷掉而驟降。許多人在聚會上都有過「旁人很嗨我卻冷靜旁觀」的經驗。
這會造成你無法與周遭合拍,於是「跟你在一起好像不太好玩」。
張力(緊張)的調節多半在無意識層面,想靠意志「撐起氣氛或逼自己放鬆」,往往敵不過自律神經這股更強大的力量,反而更挫敗。
當大腦正忙著應對「正在上演的危機(創傷)」並承受「被拋棄焦慮」時,僅靠認知層面的努力要「控制緊張」,確實很難。
如果用電腦比喻:作業系統正因處理一堆未結束的背景程序而高負載,這時又啟動一個吃資源的應用程式,最後 CPU 超載、整台機器當掉——就是這種感覺。
再談何謂「緊張」——無法以「自己的狀態」存在
所謂「過度緊張」,就是在不相稱的情境裡出現過強的緊繃,以至於無法以「自己的狀態」存在。
你人在那裡,卻不是「那個你」;眼前工作、人際還是得處理……當然容易失誤、應付失當,最後又回頭責怪自己。
我們其實本能地感覺到「自己要失衡了」,並渴望脫離這個狀態。
檢視你是否處於過度緊張
創傷導致的過度緊張自我檢核表
以下列出檢核項目,看看你勾中幾項:
□ 對人特別費心
□ 聚會等人多的場合很消耗
□ 上台簡報等發表場合會非常緊張
□ 跟人說話時會一時不知說什麼
□ 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 不太懂「自然狀態」是什麼感覺
□ 不太會放鬆
□ 聚會散場回家後,情緒仍亢奮
□ 做運動時容易用力過度
□ 容易眼部或肩頸僵硬
□ 曾因緊張而頭痛
□ 被說表情僵硬
□ 身體僵硬不柔軟
□ 童年看過父母吵架
□ 童年曾目睹或聽聞父母的辱罵/暴力
□ 曾被父母辱罵或施暴
□ 3、4 歲時曾經搬家
□ 父母常把自己的做法與想法強加於你
□ 對童年記憶很淡薄
□ 面對長輩會過度卑躬屈膝
<結果解讀>
0–3 項:過度緊張的可能性低
4–8 項:可能存在過度緊張
9 項以上:很可能處於過度緊張
※此量表與結果為暫定版,僅供參考。
化解「緊張」的方法——處理創傷
若「緊張」是由「創傷」與其引發的「被拋棄焦慮」所致,就需要進行創傷照護(創傷處理)。
延伸閱讀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轉載或引用本站內容時,煩請標註出處或附上連結。
(參考・出典)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時報出版)
Babette Rothschild《PTSD 與創傷的基礎知識》(創元社)
みきいちたろう《發達性創傷:「難以生存感」的真相》(Discover 攜書)
《季刊 Bii 2015 年 9 月號》(Ask Human Care)
白川美也子《小紅帽與大野狼的創傷照護》(Ask Human Care)
友田明美〈第 23 章 依附與虐待〉,《腦的發展科學》(新曜社)
Bessel van der Kolk《身體從未忘記》(紀伊國屋書店)
Bruce McEwen/Elizabeth Norton Lasley《不被壓力打敗的大腦》(早川書房)
Robert M. Sapolsky《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Springer-Verlag Tokyo)
Stephen W. Porges《多迷走神經理論入門:帶來「安全」與「連結」的身心變革》(春秋社)
John J. Ratey《用運動強化大腦》(NHK 出版)
Donna Jackson Nakazawa《童年創傷帶來的疾病》
Nadine Burke Harris《與童年創傷對抗的工具——ACE 對策》
川野雅資《創傷知情照護》(精神看護出版)
野坂祐子《創傷知情照護:以新視角理解「問題行為」》(日本評論社)
《精神療法 第 45 卷 3 號:複雜性 PTSD 的臨床》(金剛出版)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