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太為人所知,但其實「創傷(Trauma)」會引發各式各樣的問題。尤其在人際關係上影響巨大——許多你以為是「自己的個性問題」的困擾,往往源自創傷。在醫師監修之下,本文由公認心理師整理:創傷如何導致人際關係的各種煩惱。
如果你已經讀過許多書、也嘗試過諮商,但仍然沒有改變——這篇文章或許特別有幫助。
<製作日2025.9.26/最後更新日2025.9.26>
※轉載或引用本站內容時,煩請標註出處或附上連結。
![]() |
本文作者三木 一太朗(みき 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結業。 從事臨床心理工作 20 餘年。專長為造成各種困擾與「難以生存感」的創傷與依附障礙。著有《發達性創傷:「難以生存感」的真相》等(累計約 4 萬冊)。多次參與電視節目、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並見載於多家網路與紙本媒體。 |
---|
醫療監修飯島 慶郎 醫師(心身醫學科 等) 不僅精通心身醫學,亦為臨床心理師、漢方醫、全人醫療醫師。特別專長於不定愁訴與自律神經失調之治療。點此看監修者簡介 |
<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來談者的體驗(特別是依附與創傷臨床的視角)撰寫、解說與重點提示。
・盡可能參考專業書籍與客觀資料。
・致力於隨時更新最新知見。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人際關係的常見困擾
・人際互動:最容易顯現創傷影響的領域
・什麼是「創傷」?
・創傷對人際關係的 20 種影響
・克服人際困擾的方法
延伸閱讀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過度緊張總是困擾你?原因可能是創傷(心理創傷)|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的工作不順利,原因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
我們多數的煩惱與「難以生存感」,都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我們想改善人際、相處更順、或乾脆不被人際所擾。書店裡充斥著溝通術與心理學書籍;但即使當下覺得有用,往往不久又回到原點。實際上,人際互動並不只是「溝通技巧」層次,它同時由生理層面的自律神經與張力(緊張)控制,到社會文化因素等多層面共同構成。因此,僅靠提升溝通技巧難以治本,必須從地基著手。而把地基震鬆的,正是「創傷」。即使腦子懂了,創傷也會讓人「做不到」,陷入自責與反覆失敗的循環。本文整理創傷如何影響人際關係,這點在社會上其實鮮少被正確認識。
人際關係的常見困擾
你是否也有以下經驗?
・講話對不攏、抓不準「空氣」
想和朋友或同事好好聊,卻老是對不上頻率;有時真的會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說話組織不了
明明事先想過要怎麼說,但一到現場就亂了套。
・想和人相處,卻又覺得好累
渴望有人作伴,但又容易被「應對」弄得精疲力竭;想獨處,卻又覺得孤單。
・總是過度緊張
常不由自主地緊張,行為變得慌亂,甚至像「舉止可疑」。
▶「過度緊張總是困擾你?原因可能是創傷(心理創傷)|症狀與改善方法」
・無法做自己
在人前不是刻意亢奮、扮演「元氣的人」,就是陷入沉默。
・一會兒顯得高傲,一會兒又過度卑微
自己也覺得奇怪,對人不是不自覺地擺高姿態,就是過度低聲下氣,難以保持自然對等。
・說不出自己的意見,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去哪裡、吃什麼這種小事都拿不定主意,總是配合他人;被問到自己的想法就腦中一片空白。
・無法展現真正的自己
不敢談自己,怕被誤解或被批評。為了不被討厭而「演戲」。
・情緒上來時,反把關係搞砸
對家人、伴侶、朋友或同事上司部屬,會情緒化、指責對方,最後關係破裂。
・明明喜歡,卻又突然冷掉
對交往對象或身邊的人,會突然冷感、只看到缺點,評價變得很苛刻。
・容易被小看、被嘲弄
不論在職場或私下,都覺得自己特別容易被輕視。
・難以讓人理解自己的處境
就算試著說明,別人也聽不懂;一說出口就被貼成「個性問題」或「溝通能力不足」。
・像在「駕駛名為我的機器人」
搞不清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覺得像隔著不透明的駕駛艙在操縱「自我」,常做出自以為好的行為卻惹怒對方,難以掌控。
以上困擾並非你的人格有問題,也不是「不會溝通」。更不是你的錯。背後其實有其機制。
人際互動:最容易顯現創傷影響的領域
較少人知道:人際互動最能凸顯創傷的效應。只要聽到「在關係裡無法發揮自己」的抱怨,我們首先會懷疑創傷的影響。
但創傷專長的醫師/諮商師很少,因此幾乎沒人會把人際困擾解釋成創傷後果。社會又傾向把問題歸咎個人「人格/溝通力」,更讓真相被掩蓋。
本文聚焦:創傷如何讓我們在人前無法做自己。
什麼是「創傷」?
簡單說,創傷就是一種壓力障礙。承受過度或慢性的壓力,會讓大腦、自律神經與心理功能失調;未被處理的「不合理經驗記憶」也會導致各種症狀。
有創傷的人,等同總是處在危機邊緣,因此時時被緊張驅使,難以把注意力放在人前當下的互動,導致關係失衡。
多數人並無自覺;如果你在自己身上看到這些現象,不妨先把焦點放在「是否有創傷」上。
→想更了解創傷,請見: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創傷對人際關係的 20 種影響
以下列舉的影響,不一定每個人都全中,程度也因人而異。
1.總是處在「危機」之中
・再體驗、閃回
再體驗是創傷的特徵之一。不合理事件的記憶像迴圈般不斷浮現,彷彿此刻正在上演。即使身在平靜日常,內在也與「危機」比鄰而居。
他人容易被感覺成威脅,自然難以自信、自然地互動。典型如閃回——腦海跳出畫面、聲音;常見的是否定自我的「內在聲音」(如「你不行」「你會害人」),令人在人際場合難以安心。
・基本信任的缺失
例如在充滿爭吵與暴力的家庭長大者,會在關係的底圖上永遠描摹著暴力/辱罵的影像,難以安心面對他人(基本信任缺失)。對情緒特別敏感而不擅應對,容易恐懼、腦袋一片空白;遇到情緒化或口氣強硬的人,常會退縮或解離,反讓對方更惱火。
・「反向再體驗」的問題行為
也可能出現反向再體驗(逆再上演)——把自己受過的不合理對待,反過來對外施行。
2.過度緊張,節奏對不上他人
・過度喚起
由於內在隨時緊急狀態,會呈現過度喚起:過度緊張、過度興奮。自身是為了應對「危機」而啟動,但他人處在平和日常,雙方步調自然錯位,於是被評為「不會讀空氣」「話不投機」。
也可能顯得舉止可疑,被稱「怪」「天然」。內心其實在困惑、自尊受挫,甚至怒火中燒。
・無法調節張力(緊張)
張力調節功能下降,大家平靜時你卻亢奮;該熱絡時你反而提不起勁。
(因腦部長期緊繃而易疲勞,真正需要反應時早已能量枯竭。)
▶「過度緊張總是困擾你?原因可能是創傷(心理創傷)|症狀與改善方法」
3.「被拋下」的恐懼與過度適應
除過度喚起外,還有對被討厭/被拋下的強烈恐懼(被拋棄焦慮)。
為避免被拋下,會過度適應、壓抑自己去迎合。其恐懼強度有時近乎「生死」。即使懂得道理,身體仍不由得配合對方;有些人從小就過度適應,久而久之甚至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想法」是什麼。
4.強烈的人際不安/恐懼
總覺得自己容易被討厭、關係終會破局;有一種情勢失控感。於是他人稍一不悅,自己就心神不寧,尤其面對強勢或板著臉的人,幾乎無法冷靜對話。
5.太會「顧慮」反而被說「不會做人」
外表看似沒表情(解離),內心其實已經為顧慮他人而累壞了。一旦疲乏到動不了,就被貼上「不會看場合、反應慢」的標籤。「我明明這麼費心,為什麼還被說難相處?」——憤怒與被誤解的痛感隨之而來。
6.自我標準被奪走——他人評價=我的價值
創傷常讓評價基準被放到自己外面。長期被不合理對待的人,會覺得「外在是對的、自己是錯的」。因此他人的讚美會讓人過度飄飄然,負評又讓人跌到谷底。
若有支配型父母,還會強迫性地遵守常規、要求他人也照做,缺乏情境彈性,容易硬把自己的「常識」灌到別人身上。
7.無法拒絕
因害怕被拒與缺乏內在判準,對邀約或請託很難說不;擔心「一拒絕就倒楣」「機會被關上」,於是逢邀必到,反而把關係弄糟;「全部都答應,但沒有一件出自真心」。
8.時間被凍結在過去的年紀
創傷使人停在當年的時間點,於是常被說「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幼」,自己也覺得比實歲更年輕,而他人則顯得「比自己老成」。
9.未成熟的自我/他人形象
本來自愛會隨成長漸趨穩定;但創傷讓「時間停格」,自愛發展卡關,自我與他人形象長期扭曲。於是「全能感」與「自卑」並存;不是把他人理想化、就是稍不合意就全盤否定(分裂)。
這類狀態常被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其核心是難以把對方當成「跟我一樣的人」來感受。
▶「何謂人格疾患?公認心理師解說其成因與特徵」
現實中很常見:對能力不足者冷嘲熱諷、動輒上綱到人格貶抑——這多半反映了膨脹的自愛。
也常把過去的關係模式搬進社會(如把上司當成會「嚴厲但為我好」的老師),於是待在黑心職場被權勢霸凌仍死忍不退。
重點是:這是創傷導致的「被迫幼化」,而不是你本質幼稚。你在「帳外」其實有成熟、懂人也懂己的部分。
想檢視自己是否受創傷影響?可用下方頁面做簡易自評:
(參考)→「自我理解的創傷(發展性創傷)檢測」
10.不懂人際的「力場」與情緒機制,總是處於下風
人際關係有兩層:上層是「彼此誠信、可以好好說話」的建前;下層是由力關係與情緒(嫉妒、恐懼、反感)構成的動物性土台。
「力關係」不只是地位或權力,更是 1 對 1 關係的力量平衡,以及支撐平衡的身心狀態。要在人際拿捏得宜,得同時顧到兩層,這是成熟的發展課題。
但當你被創傷困住,時間停在幼年,又有血糖/荷爾蒙等生理失衡,就難以在「力關係」保持中性位。結果一味追求建前的理想關係,反而在現實互動中節節敗退,最後把錯都往自己身上攬。
11.過度的「客觀性」
世界其實是「主觀與主觀的交織」,抽象的「客觀」在日常互動中並不存在。但受創後意識容易解離到一個虛構的「客觀視角」,於是時刻在檢查自己「是否偏頗/是否犯錯」,導致難以自信,最後被嗓門大的人壓過去,只能隱忍。
12.對「討厭的人」反而執著,腦中反覆重播與演練
明知不合、卻總被對方言行牽動;討厭的記憶甩不掉、腦袋不停演練「下次要怎麼回」。也會陷入「想被他認可」「想改變他」的執念。想切割卻又做不到。
想知道自己是否「容易被別人話語牽著走」?
→「「受他人言語左右程度(⇔忽略技巧)」診斷測驗」
13.對他人嚴苛
把他人理想化,要求過高;在職場動輒訓斥、訂不切實際的標準。對自己也嚴格,但在旁人眼中又顯得「既苦行又自利」,難以協調合作。
14.在傲慢與卑微之間擺盪
・對「大人」的反抗
若成長於不合理的親職環境,內在常存對父母/大人的反抗。雖表面顯得高傲、理想高標,但本心並不想看低他人,反而極度嚮往純粹真誠的連結。
・污名感與躁性防衛
內在有撣不掉的污名感(自覺骯髒/不值),為了不去感受它,會以誇大的自信防衛(躁性防衛)。
15.退行、鬧情緒
被責備時會退行而賭氣——不是你幼稚,而是「違背本意地解離」所致。你也為此困惑、自責與羞愧;但因不明白原因,只能用辯解保護自己,或把怒意投向不理解你的周遭。
16.輕視「情緒化的人」
為了當「理想的人」,會貶抑表現情緒的人(常見於曾受理不盡親職對待者:「我絕不成為那種大人」)。但壓抑情緒後,溝通反而不順——被覺得冷漠、沒同理;於是你雖自認理性,內在卻對周圍充滿怒意與煩躁,進一步自我否定。
17.強烈的羞恥感、罪惡感、自責
創傷會放大羞恥與罪惡感;甚至把原本不該你背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18.虛無感、無價值感、虛無主義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世界空洞。遭受嚴重虐待者,有時會以自傷或高風險關係重演傷害;即使沒有付諸行動,心念也可能徘徊於此,其底層是創傷帶來的無價值與虛無。
19.拿捏不了距離與步調
因自我基準被動搖、又害怕被拋棄,對人不是太遠就是太近;尚未成熟的關係就過度介入,或為了掩飾不安而硬把氣氛炒高(躁性防衛)。結果都無法以「本來的自己」相處,內在充滿孤獨與不知所措。
20.解離——不是以「本來的自己」在回應
創傷的共通點是解離:被觸發時,你不是「此時此刻的自己」。臉像面具、語氣缺乏情感,對方誤以為被輕蔑而更怒。
輕度解離像恍神、失真感,事後回想不起;嚴重時人格狀態改變——重演童年的自己,或內化施虐者的聲音來攻擊他人或自我(最重型會呈現多重人格樣貌)。
例如所謂「邊緣型人格障礙」,若從廣義創傷的解離來看更容易理解,也較不傷人:人格本無問題,只是因創傷而易於「切換」,在被觸發(如被拋棄焦慮)時出現貶抑他人的行為。
(參考)發達性創傷障礙與依附障礙
研究指出,虐待會造成類發展障礙的狀態。杉山登志郎教授稱之為「第四種發展障礙」,近年亦稱「發達性創傷障礙」(出處:《兒童虐待即第四種發展障礙》)。
▶「何謂成人發展障礙/亞斯伯格?公認心理師談本質」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也指出,「依附障礙」會帶來發展障礙樣狀態,可能是「發展障礙增加」的原因之一(出處:《別再稱我為發展障礙》)。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是什麼?其特徵與症狀」
克服人際困擾的方法
・這不是技能或能力問題——「懂了卻做不到」才是重點
靠溝通書或自我成長課程,多半治標不治本。創傷的核心特徵是「知道但做不到」:恐懼與不安無預警湧上,行動被卡住,關係因此卡住。把它當成「技能不足」反而會再度受傷。
・也不是人格(個性)問題——你其實被迫「社會性過多」
即使你偶爾表現失禮,那也不是人格缺陷;就算看似不成熟,那也是被創傷暫時「留在不成熟狀態」。你不是「沒有社會性」,反而是過度適應,社會性過量,被「常識」「做人要圓融」綁到動彈不得。此刻更需要的是:放下過度迎合,重建對自己的信任與內在基準。
・問題不是你的錯——別再把一切歸咎自己
眼前的窘境,並非人格或溝通力不足;而是創傷在牽動行為。所以不必自責。
・理解成因與人際機制
認識本文介紹的機制(再上演、過度喚起、解離等),能避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捲走。也要理解人際的二層機制:在力關係「中性位」站穩之前,建前的理想關係不會自然成立;若陷入支配/被支配,就很難達成我們想要的「誠信互動」。
・為了維持中性位,先把身心狀態調整好
若你總是自責,加上創傷使荷爾蒙與腦內能量低落,就容易被人「情緒上壓制」。要在關係中維持中性位,得把身心鍛得強韌;其中重要一步,就是處理會拖垮腦功能的創傷。
・遠離不合的關係,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與人
受創的人往往執著於不適合的人/關係。但人際的基本原則是:遠離不舒服,靠近適合。眼前那個讓你困擾的人,不值得你去改變或討好;輕輕放過、拉開距離,真正契合的關係才會出現。光是知道這個原則,環境就會慢慢變好。
・處理/照護創傷
如果你正因人際而痛苦,請考慮接受創傷取向的專業照護。
→創傷的詳解請見: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轉載或引用本站內容時,煩請標註出處或附上連結。
(參考・出典)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時報出版)
Babette Rothschild《PTSD 與創傷的基礎知識》
Bruce McEwen & Elizabeth Norton Lasley《不被壓力打敗的大腦》
Robert M. Sapolsky《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
Stephen W. Porges《多迷走神經理論入門:安全與連結》
Donna Jackson Nakazawa《童年創傷帶來的疾病》
Nadine Burke Harris《與童年創傷對抗的工具——ACE 對策》
川野雅資《創傷知情照護》
野坂祐子《創傷知情照護:重新理解「問題行為」的助人視角》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