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的克服與治療方法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的克服與治療方法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在醫師監修之下,由公認心理師以淺顯方式整理了創傷(複雜性PTSD)的克服與治療方法。請參閱。

 

<製作日2025.9.26/最後更新日2025.9.26>

 ※如需轉載本網站內容,煩請註明本站名稱作為出處,或附上連結,感謝您的配合。

 

 

本文作者

三木 一太朗(みきいちたろう) 公認心理師

大阪大學畢業 大阪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

從事心理臨床超過20年。專長為造成各種煩惱與生活困難的創傷與依附障礙。著有《發展性創傷:「活得辛苦」的真相》等書(累計約4萬冊),多次參與電視節目演出、戲劇製作協力與監修,並刊登於網路媒體與雜誌等眾多平台。

點此查看個人簡介

   

本文醫療監修

飯島 慶郎 醫師(身心內科 等)

不僅專精於身心內科,同時具備臨床心理師、漢方醫、全人醫療醫師之資格,對各領域皆相當熟悉。特別擅長治療不明原因之主訴與自律神經失調症。點此查看個人簡介

<文章撰寫方針>

 ・由公認心理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與個案體驗(特別是依附與創傷臨床的觀點)進行描述、解說並提出重點。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考專業書籍與客觀資料。

 ・盡可能持續更新最新的知見。

 ・本文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日文原文進行翻譯。因此,其中可能包含專業術語等不自然的翻譯內容。

 

 

目錄

創傷克服與治療的全貌

認識創傷、覺察創傷
調整環境(確保安心安全的環境)
修復身體(自律神經等)
重建自我(Self)
接受創傷照護

 

 →關於創傷的相關文章,請參閱以下內容。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過度緊張總是困擾你?原因可能是創傷(心理創傷)|症狀與改善方法

 ▶「人際關係總出問題?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所致|原因與改善方法

 ▶「你的工作不順利,原因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

 

 

創傷克服與治療的全貌

 如同其他文章所述,再次總結而言,創傷在身體層面上表現為「壓力障礙」,在心理層面上則以「騷擾(Harassment)」為特徵。其核心影響是「自我的喪失」,並引發各種症狀。在克服創傷時,需分別對這些面向進行照護。

 關於創傷的照護,歷來有許多專家提出模型;本篇將以「認識並覺察創傷」→「調整環境」→「修復身體(如自律神經)」→「重建自我(Self)」→「接受創傷照護」的順序加以摘要解說。

 欲了解更詳盡內容,請參閱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認識創傷、覺察創傷

・正確理解創傷的機制

 了解什麼是創傷、會出現哪些症狀十分重要。正確理解機制,能避免不必要的自責,並連結到適切的因應。僅僅掌握機制,也能減輕症狀與生活困難。 

 

→關於創傷的原因與症狀,請參閱下文。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覺察自己所承擔的創傷

 若一味認為「我沒有創傷」「與我無關」,自然無法著手創傷照護。首先需要覺察自己確實背負創傷。

 

 想簡易檢視自己是否受到創傷影響的人,可參考以下頁面。

(參考)→「為自我理解而設的創傷(發展性創傷)檢查

 

 

・當下所發生的一切,皆可視為「症狀」

 目前感受到的生活困難與匱乏感、各式煩惱,多可視為創傷所致。承受創傷的人,常把這些問題當作「自己的本質」,於是認為「治不好」「都是我的錯」。然而,那些都是「症狀」。既是「症狀」,便非你的本質,且可透過治療與照護獲得改善。了解當前問題是創傷引發的「症狀」,是邁向改善的第一步。

 

 

調整環境(確保安心安全的環境)

・改變環境(環境調整)

 一提到解消創傷,人們往往只聚焦於心理治療等技術。然而,首先改變日常所處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特別是長期身處於騷擾、不適當教養等不合理環境的人,常把問題當成自己的責任;不知原因在環境,仍對自己說「不能逃」「必須克服」,而持續留在嚴苛的職場或家庭。

 此外,也不乏因經濟限制而無法獨立、在不當教養環境中無法與父母斷開、或與伴侶陷入類似共依存關係的情況。

 為了解消創傷,需要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逐步與痛苦的環境拉開距離;有時甚至需要中止關係、搬遷或轉職。

 

 

・家不一定是安全基地

 我們直覺認為「家讓人放鬆」「家是安全地帶」,但這是很大的誤解。家中經常是感到不安與焦躁的空間。

 若與造成騷擾與壓力的人同住自然如此;即使是一個人住也一樣。待在家裡,容易反覆想起過去的不快,對未來感到不安,或在腦中一次次模擬壓力場景。

 多數情況下,家僅是一時的休息場所,並非安全基地。真正安心安全的環境其實存在於社會之中。為維持安心與安全,適度外出並與人互動是必要的。

 

 

・環境調整的本質是「善待自己」

 環境調整表面上是改變外在條件,其本質是「善待自己」。若以「善待自己」為視角,自然會作出合宜的環境選擇。透過環境調整,將逐步恢復自我效能感與自我肯定感。進行環境調整時,請以「善待自己」的觀點為核心。

 

 

修復身體(自律神經等)

・充足睡眠與營養

 最重要的是確保營養與睡眠充足。若在這兩者不足的情況下接受心理療法或藥物治療,成效往往不佳。若營養或睡眠不足,請優先改善。飲食方面,務必一天三餐,並留意均衡攝取。

 

 睡眠常可藉由調整營養與習慣而改善。以睡眠相關營養為例,近年時間營養學的研究指出,早上充分攝取含色胺酸的蛋白質,且白天多接觸日光,晚間有助於提升睡眠物質褪黑激素(出典:柴田重信《時間營養學入門》講談社Bluebacks)。

 若入睡困難,建議在早餐確實攝取乳製品、大豆製品,例如優格、納豆、香蕉等,通常較快能感受到效果。

 

 其他改善睡眠的方法如下:

 ・若要午睡,以20分鐘以內為原則,基本上15點以後不要午睡(下午後半之午睡會明顯降低入睡性)。

 ・如可行,下午以後盡量避免咖啡因。

 ・夜晚調暗燈光,逐步營造就寢狀態。

 ・睡前1小時不看手機或電視。

 

 若嘗試多種方式仍難以改善睡眠,建議諮詢醫師,透過處方的安眠藥或助眠藥以獲得睡眠帶來的益處。

 

 

・進行有氧運動

 近年運動的效益備受矚目;對包含創傷在內的精神疾患也有顯著效果。已知其效益包括:促進腦內神經元新生、提升認知功能(動物實驗顯示新生可達3~4倍)、增進突觸可塑性與傳導效率、活化神經傳遞物質循環等。並且透過運動,身體感受得以回復,自律神經、免疫系統、內分泌等機能也可改善。

 所謂有氧運動,不需劇烈強度。每週2~3天、每次約30分鐘的健走即可。若外出困難,瑜珈與皮拉提斯也很有效。近來可透過YouTube等影片在家自行練習。正念(Mindfulness)亦對免疫反應、血壓、憂鬱症狀、慢性疼痛、情緒調節、杏仁核過度活化、內受容覺、皮質醇值等創傷相關症狀具有顯著改善。

 

 →相關文章請見:

 ▶「什麼是正念?作法由公認心理師解說」

 
Point

 有氧運動絕非聊勝於無或道德式的建議。其效果極高,是每個人務必實踐的自我照護方法之一,亦在創傷治療中佔有極重要地位。

 參考:John J. Ratey《Spark:運動如何鍛鍊大腦》(NHK出版)Bessel van der Kolk《身體從未忘記》(紀伊國屋書店) 等

 

 

重建自我(Self)

・僅處理症狀仍不足——重建自我是必要的

 創傷症狀並非如修理機械般「修好就結束」。在自我喪失的狀態下,症狀難以平息。特別是發展性創傷導致的揮之不去的羞恥與自我否定的閃回、對過去不快事件的反芻更是明顯。若只針對症狀,往往到某個程度便遭遇瓶頸。

 在創傷復原中,對「重建自我」的介入不應等待症狀緩解後才開始,而是從最初階段就需要同時進行。以自我重建為前提的心理治療與未將之納入的做法,成效差異十分明顯。

 

 

・知悉「真正的自己沒問題」——覺察虛假的責任與角色

 承受創傷的人,往往在不合理環境中被灌輸「都是你不好」「你有問題」的罪惡感與自我否定。這並非事實,而是外在壓力塑造出的產物。自我否定不是事實,也不是你本來的樣子。要擺脫被灌輸的負面暗示,最重要的是「我無罪」「真正的我沒有任何問題,沒事的」這樣的認知。

 

 

・以第一人稱去思考與感受

 承受創傷者常傾向先揣測他人的想法;看似在思考,其實是從「對方怎麼想、怎麼感受」開始。於是思考與表達的主語變得模糊,甚至變成「他人」。這形同讓自身被他人佔據。

 為改變此狀態並重建自我,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思考與表達時,刻意加上「我」作為主語。要有意識地進行。「我正在看~」「我覺得~」「我喜歡~」。每天即使5分鐘,邊走路也可練習。逐步讓模糊的思考與情感變得清晰,也有助於訓練自他分界。

 

 

・感受並表達情緒

 承受創傷的人,常對情緒抱持否定,並加以壓抑。不想變得像曾傷害自己的那些人那樣情緒化。對憤怒、嫉妒等負向情緒尤為明顯;認為必須極力壓抑。這也與加害強迫(害怕傷人)與被拋棄焦慮有關。

 要恢復自己的情緒,包含負向情緒在內都不壓抑地去感受;同時保持第一人稱意識。討厭的就說「我不喜歡」,若生氣就說「我在生氣」。若不安於對他人表達,先在心中有意識地說,或寫在筆記本上開始。不否定、當下感受情緒,也有助於情緒調節。

 

 

・去除穢語與惡言的影響

 與家人同住而對方不停口出穢語,會成為創傷來源。例如父母看電視時對出演者不斷謾罵、吃飯時也對親戚或鄰居說壞話;自己無法制止而長期聽著。持續聽見家人的穢語,對心理造成巨大傷害;自信下降、難以信任他人。長期承受的穢語與惡言,如同河川淤泥般堆積在內心。

 若目前家人仍會口出穢語,必須明確表達「請停止」,或採取物理性拉開距離的作法。

 

 

・覺察在地規則(偽規則)的影響

 若生活困難遲遲無法緩解,常見的原因是「在地規則(偽規則)」。所謂在地規則,是將他人的匱乏感用規範或道德包裝,偽裝成公共規則,逼迫對方接受。

 不同於公共規則(常識),這是關係封閉(local)中生成的偽規。像是「這都是為了你好」「因為我們是家人」之類。對身為社會性存在的我們而言,要拒絕規範或道德並不容易;拒絕者反而可能被指責為不講理或不道德,於是只得吞下。然而吞下後,它與規範或道德綁在一起,便難以吐出。

 首先,從認識「在地規則(偽規則)」開始。試著分析讓你起疑的事物其結構為何。如此便會發現,在自以為理所當然的背後,其實是他人的匱乏,而你一直被矇騙。

 

 

・理解騷擾的結構

 「騷擾」是創傷在心理層面的重大特徵。長期受苦的案例幾乎無一例外可見其影響。

 關於騷擾的研究,源於人類學家Gregory Bateson提出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概念。其指因同時接收互相矛盾的訊息,致使人類自由的心智活動受阻的現象。

 Bateson將其視為精神障礙的原因。例如在親子、伴侶、上司與部下間,當事人基於個人方便或匱乏而做出的言行,套上看似合理的論調強迫對方服從(偽規則)。

 身體與無意識能感知對方的不合理,但在意識層面卻被「看似合理」的說法說服而被迫服從。所謂騷擾,簡言之就是這樣的循環反覆。受害者逐漸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並與社會切斷,被對方支配。

 在重建自我時,深入理解騷擾的結構十分必要。

 

 ▶「Harassment(精神騷擾)是什麼?原因與特徵

 

 

・「人造的叛逆期」

 為了找回自己(的價值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否定內在的他人價值觀。可依以下步驟進行:

1.請先在日常情境、工作或私人場域中,列出你腦中的各種「應該○○」「不應該○○」「必須○○」的規定與禁止,或「所有○○都~」「一定是○○」等一概而論與武斷的想法。這些多半是他人的價值觀。

 

2.接著,先全面否定這些他人價值觀。例如:「你說應該○○,但也有這種情況吧?」「不能一概而論吧?」工作上若有「必須早起工作」「必須在人家休息時努力」等他人價值觀,就反問:「先好好睡覺與休息後不是更好嗎?」「晨型與夜型各有不同;以自己的步調與風格工作才是最佳。」日常若有「必須把他人擺在自己之前」「我很容易被討厭」等,就反問:「先照顧自己,才有餘裕照顧他人」「你說容易被討厭,實際發生過幾次?與他人相比如何?」「喜歡與不喜歡本是一體兩面;不被討厭的人也不會被喜歡。」

 

3.當反駁充分後,請重新由自己決定最適合的想法與價值觀。如此便能逐步相對化「他人的價值觀」,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接受創傷照護

 若症狀或生活困難強烈,亦有必要接受創傷照護。創傷照護的方法多元:暴露療法、EMDR、Somatic Experiencing、FAP療法、其他創傷照護等。專攻創傷的醫師與諮商師仍較稀少,建議搜尋專門的醫院或諮商所,選擇符合自身狀況的方法。

 

・主要療法

 臨床上有各式作法,概分為三類如下:

1.Top-Down(以思考與認知為主的取向)

 認知行為療法(暴露法)、人際歷程取向、內在家庭系統療法、FAP療法、其他創傷照護

 

2.Bottom-Up(以身體為主的取向)

 瑜珈、正念、Somatic Experiencing、TFT、Body Connect Therapy、EMDR、Brainspotting、Brain Gym、Hakomi療法、神經回饋、TS Protocol、自我狀態療法、Holographic Talk 等

 

3.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主要用於減輕核心症狀與共病症狀;以SSRI等為主。目前尚無能直接解決PTSD本身的藥物,但針對閃回(Flashback)已有被認為有效的藥物。

 精神科醫師神田橋條治指出,對於閃回,「四物湯」與「桂枝加芍藥湯」有效,合併每日1~2次,嚴重者為3次,1~2個月後可顯著減輕。若不喜漢方,艾必利(Aripiprazole)或歐拉普(Pimozide)亦有效。醫師杉山登志郎亦表示,極低劑量的艾必利、Risperidone、碳酸鋰、Ramelteon等,對情緒波動與攻擊性行為有療效。

 參考・出典:神田橋條治「PTSD的治療」《臨床精神醫學》36(4)2007(Ark Media)杉山登志郎《發展性創傷障礙與複雜性PTSD的治療》(誠信書房)

 

 

 

 

 →關於創傷的相關文章,請參閱以下內容。

 ▶「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是什麼?原因與症狀

 ▶「過度緊張總是困擾你?原因可能是創傷(心理創傷)|症狀與改善方法

 ▶「人際關係總出問題?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所致|原因與改善方法

 ▶「你的工作不順利,原因可能是創傷(發展性創傷、PTSD/複雜性PTSD)?

 

 

 

 ※如需轉載本網站內容,煩請註明本站名稱作為出處,或附上連結,感謝您的配合。

(參考・出典)

三木一太朗「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 修復發展性創傷, 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時報出版)

J・L・哈曼《心的外傷與回復》(みすず書房)

Babette Rothschild《PTSD與創傷基礎知識》(創元社)

みきいちたろう《發展性創傷:「活得辛苦」的真相》(Discover攜書)

水島廣子《正確認識心的外傷・PTSD》(技術評論社)

森茂起《創傷的發現》(講談社)

宮地尚子《創傷》(岩波文庫)

飛鳥井望《完全了解PTSD與創傷》(講談社)

岡野憲一郎《新外傷性障礙》(岩崎學術出版社)

《季刊 B依》2015年9月號(Ask Human Care)

白川美也子《小紅帽與大野狼的創傷照護》(Ask Human Care)

友田明美〈第23章 依附與虐待〉《腦的發展科學》(新曜社)

Bessel van der Kolk《身體從未忘記》(紀伊國屋書店)

福間詳《壓力的故事》(中公新書)

《壓力學手冊》(創元社)

Bruce McEwen&Elizabeth Norton Lasley《不被壓力打倒的大腦》(早川書房)

田中正敏《壓力的腦科學》(講談社)

Robert M. Sapolsky《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Springer-Verlag Tokyo)

美國精神醫學會 DSM-5-TR(醫學書院)

Stephen W. Porges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入門:引發身心改變的「安全」與「連結」》(春秋社)

杉晴夫《什麼是壓力》(講談社)

John J. Ratey《Spark:運動如何鍛鍊大腦》(NHK出版)

Donna Jackson Nakazawa《兒童期創傷帶來的疾病》(PanRolling)

Nadine Burke Harris《與兒童期創傷對抗的工具——ACE對策的演進與普及》(PanRolling)

川野雅資《創傷知情照護》(精神看護出版)

野坂祐子《創傷知情照護:以新視角理解「問題行為」的援助》(日本評論社)

《精神療法》第45卷3號——複雜性PTSD的臨床(金剛出版)

柴田重信《時間營養學入門》講談社Bluebacks

神田橋條治「PTSD的治療」《臨床精神醫學》36(4)2007(Ark Media)

杉山登志郎《發展性創傷障礙與複雜性PTSD的治療》(誠信書房)